南岛,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平台 028-86082166

官方微信 关于南岛
028-86082166

康伯格的研究:内在客体(超我)的严厉性与自体疾患

管理员 2017-12-26
    浏览:31119
分享到:

psb-111.jpg


  个体在早期关系中如何形成的“内在客体表象”,是客体关系及自体心理学共同关注的问题。科胡特关注的是婴幼儿的自体与早期的母体(即自体客体)的关系模式,并把造成“自恋性伤害”的创伤模式总结为“断裂的自体”及“未分化的自体”。客体关系理论家则习惯于用“好”和“坏”的客体来描述早期关系中的母体特征。康伯格则将注意力转向对母体惩罚性的关注,研究来自于父母的“内在客体”的惩罚性如何造成了个体的各种自体疾患。

  欧托.康伯格1928年出生于奥地利,在智利受教育,在美国堪萨斯州-托匹卡的梅宁哲诊所接受进一步的精神医学训练,纽约地区则是他临床与研究活动的根据地,而他也到世界各国演讲并撰写了大量论文。他很可能是美国客体关系理论最具影响力却也颇受争议的倡导者。

  康伯格想要完成的两项理论上的目标是:(1)把客体关系理论、精神分析本能驱力理论及自我心理学的发展理论进行三位一体的包容整合。(2)利用整合的客体关系理论和本能理论所形成的概念体系来理解边缘型人格障碍及自恋型人格障碍。一般认为,他的第一个富有野心的目标并未很好地实现,但他的第二个目标特别是关于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研究,有独到见解,是对精神分析不可多得的突出贡献。

  “内在客体的严厉性”是康伯格人格发展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父母在儿童内心形成的客体表象(超我)的惩罚性特征。与“好”、“坏”客体两分法不同,康伯格关注的是父母对待孩子的严厉性或惩罚性的不同层级。他将人的精神发展分为高、中、低三个层级,而每个层次又都涉及到驱力、人格结构、客体关系、发展阶段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在康伯格的理论图式中,自体的发展目标分为三个层级:

  第一个发展目标是要在心理上澄清什么是自我,什么是他人,即将自体表象从客体表象中分离出来。如果这个任务没有完成,就难以建立独立、界限清晰而稳定的自体感,在外部客体关系上不能识别人际界限,无法在自身经验、自己的心灵与他人的经验和心灵之间做出区分。未能完成第一个发展目标是精神病性状态的重要而决定性的前提,所有精神分裂症状——幻觉、妄想、精神破碎——都是源于内在自体表象与客体表象区分的重大失败。

  第二个重要发展目标是克服“分裂”,即将好的客体表象与坏的客体表象进行整合,并能同时感受客体的好与坏、令人满足与令人挫败两面。个体在整合客体表象过程中,自体表象也会发生整合,自体将被感受为统一的、兼备好与坏、可爱与可恨的自我完整感,与此同时爱与恨的驱力也将完成整合。无法完成第二个发展目标,则会导致“边缘型”病态。与精神病不同,边缘人格在发展上已经能够区分自体与客体表象,但是由于分裂等防御机制,他们无法将“好”与“坏”编织在一起。

  第三个发展目标是获得个体化的发展,对应了弗洛伊德的神经症性的结构性冲突阶段。个体不仅完成了自体与客体表象的分离,而且克服了分裂机制,他们的问题是在俄狄浦斯关系中的自我、本我、超我的结构性冲突,属于人格发展到较高水平后的状态。

  与此对应,康伯格假定驱力有三个可能的本能固着层级:较高的、中等的及较低的三种。较高层级意味着该个体具有正常的性感觉和深厚的情感体验,而较低层级的人则有生殖前期虐待及被虐待的感觉。至于内在客体(超我)结构,康伯格假定一个人的超我(内在客体)可以是在较高的、中等的及较低的组织层级上存在的,但在中等及较低的层级上,超我作为内在客体,常常是过度苛刻的甚至是虐待性的。

  康伯格将内在客体(父母表象)的严厉性分为三个层级,对应了(孩子)不同的防御机制,以及相应的症状表现:

  ⑴.施虐性的超我:这是一个最早的超我结构,它是衍生自对敌意的、不符现实的客体意象的吞噬,从而形成有一个具有虐待性的超我。这些具有虐待性的超我,可对应于克莱茵的原始性、虐待性超我以及费尔贝恩的反力比多客体。如果一位小孩曾经历过强烈的早期挫败及来自母体的攻击,就会形成较强烈的、虐待性的超我。停留在这个人格发展阶段的个体,其关心与内疚能力削弱;自我形成不良,且超我整合内化欠佳;从而导致行为具有冲动性,人际关系紧张;并以解离和分裂为主要防御机制;他们的自我概念极不稳定,自我身份混乱;主要的病理现象为反社会人格、冲动-控制型人格障碍、边缘人格和精神病性人格、多种性变态混杂存在。

  ⑵.苛刻的超我:第二层次是苛刻的超我结构,它来自理想自体和理想客体的表象。作为孩童必须把这些关于自己与父母的想象层面的、理想化的、神奇的、愉悦的表象和第一个层级残留的攻击性的、虐待性的超我整合起来。此项整合会修正并调和处理这些绝对的、幻想式的原始理想以及虐待性前身。因此,自我开始修正并整合内化客体关系的原始(爱的)力比多及(恨的)攻击特质。发展到这个阶段的个体,可形成与他人的关系并能忍受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其驱力已发展到性器期水平,但仍有部分前性器期的冲突存在;个体的自我概念欠稳定;防御机制以压抑为主但却抑制不足。主要疾患表现为:自恋型人格障碍、施虐-受虐型人格障碍、衡定性变态。

  ⑶.严厉的超我:即超我的第三个层级,也是自体较为成熟的阶段。在这个层极,个体在比较符合现实的需求与俄狄浦斯阶段来自父母的禁忌之间进行内化与整合,但超我是含有惩罚性的。虽然性和攻击驱力是在一个适当发展层次上,但却是部分被抑制的。此层级的个体具有整合良好的而且稳定的自体概念,即自我与超我整合良好;防御机制以压抑或潜抑为主;且具有一定深度的、情感丰富的、稳定客体关系,并能与人建立具有深度的情感关系,属于较高层面的个体。主要疾患表现为:癔症、抑郁症、受虐狂、强迫症。

  不同于科胡特对弗洛伊德驱力理论的抛弃,康伯格尽力保持了对驱力理论的尊重与忠诚,并因此与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发生理论争论。不过,尽管康伯格宣称自己是一位驱力理论家,但就其核心言,康伯格的理论并非驱力理论和客体关系理论的成功综合。康伯格使用的是符合弗洛伊德传统的名词,但却相信客体是先于驱力(存在)的,把人的原初本性看成是社会性的而非本能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不算是一个标准的驱力理论家。不同于弗洛依德对驱力及本我的强调,康伯格相信人格结构是从关系的经验中形成,而不是从本我力比多投注及挫折中形成的。因此,传统的弗洛依德学派理论家视康伯格为修正主义者,他关于驱力理论与客体关系理论之间所做的概念化的努力,被视为对传统的人格结构模式的背离而不是一个整合,他的一些关于人格的发展阶段所主张的理论,被认为具有太多的主观臆测性,只是根据推断而不是基于谨慎细心的研究。



(南岛/向程)

Leave a message

关注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咨询预约:028-8608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