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岛,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平台 028-86082166

官方微信 关于南岛
028-86082166

精神分析的独立阵营-自体心理学

向程 2019-10-05
    浏览:3174
分享到:

kehute.jpg


自体心理学由海因兹.科胡特(Heinz Kohut)创立,它是与客体关系心理学相并列的理论体系,其理论形成时间比客体关系理论稍晚。以1971年科胡特《自体的分析》一书的出版为诞生标志,自体心理学开始成为精神分析的一个独立分支,甚至可以说它影响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精神分析的走向,具有鲜明的临床特色与价值。


在整个精神分析体系中,自体心理学属于精神分析发展的第四个阶段。由于具有独立研究特征,并且全部依据来源于科胡特的临床实践,因此自体心理学使用与客体关系理论相近似但又明显不同的概念和理论模型,来阐述早期母婴关系或母子关系对个体人格发展的影响。


与客体关系理论采用直接观察母婴互动的研究方法不同,科胡特自体心理学采用“共情式观察”或“同理性神入”的方式对待分析情境中的成人,因此两者的工作对象有很大区别。如果说客体关系分析家大都离不开基于母婴观察的儿童精神分析的话,自体心理学家大都只针对成人工作,他们的分析对象不是实际的儿童,而是成人身上的“内在小孩”。


海因兹.科胡特,1913年生于维也纳,1938年获得维也纳大学医学学位。之后他来到美国,把大部分专业生涯都放在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并作为一名训练分析师。1964到1965年期间,科胡特以资深分析师而不是自体心理学家,成为美国精神分析学会的会长。虽然科胡特拥有正统的履历和分析凭证,但其后期著作却在精神分析学界挑起了强烈的批评,因为他的理论观点严重偏离了精神分析的驱力模式。因此,在第二本书《自体的重建》之后,科胡特专门针对别人对他的理论的质疑出版了《精神分析治愈之道》一书,就一些关键争议问题加以澄清和说明。在这本书中,科胡特再次强调了一个中心假设,即:是自体的缺陷(而不是‘本我-超我-自我’之间的冲突)导致患者产生并保持了自恋式的自体客体移情,但这通过治疗中的转换性内化作用(transmuting internalization)——即一种在患者童年期受阻的健康心理活动过程——可以发生改变,从而建构了能填补自体缺陷的自体结构。


和一些客体关系理论家譬如费尔贝恩、温尼科特及发展自我心理学家马勒的工作有很多相似之处,科胡特的理论和客体关系理论共同享有对“关系”的重视,以及对弗洛依德驱力(力比多)模式的撤离姿态。不过一般认为,他的自体心理学与客体关系理论仍有很大的不同,不仅使用了不同的概念符号,并且指出了精神分析的一个重大的新方向——自恋。这不仅包括他对“自恋”的创新性探索,也包括他试图用“自体的发展”来替代传统的驱力阶段模式。开始的时候,科胡特将自己的理论建立在“力比多”的这一驱力概念上,但到了1977年,他几乎完全不再谈及“力比多”这个概念,只是偶尔提到“自我”和“超我”。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用自体或自恋这个定义不清的自我概念来替代力比多或驱力,这似乎是科胡特理论的一个瑕疵。


虽然科胡特在很多方面不同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但他并未彻底排斥经典理论,而是赞同把它放在清晰界定的区域中来使用,譬如他认为: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包括俄狄浦斯情结,适用于解释具完整人格的人的神经官能性冲突,而不适用于另一些缺乏完整人格结构的人。不过,科胡特对此有独特的理解,他认为,俄狄浦斯情结之所以成为一个障碍,乃发源于这个阶段的“自体-自体客体”关系缺陷,弑父娶母的冲动与攻击性与“抑郁和弥漫性愤怒”有关,恰恰是有问题的自体客体孕育了儿童期的障碍性俄狄浦斯情结。换句话说,俄狄浦斯情结之所以出现问题,那是因为儿童的自体缺陷所致,而不一定仅仅是“父-母-我”三角关系的结构问题。


坦诚地说,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并没有一个针对三岁之前个体人格发展的精致理论模型和概念体系,弗洛伊德关于口欲期、肛欲期的假设和阐述也是远远不够的,科胡特自体心理学弥补了这一不足,很好地解析了这一生命阶段的心智发展,特别是自体心理学关于自恋人格的理论,极富创造性和说服力,它是科胡特对精神分析的重大贡献。科胡特与康柏格一样,一个研究自恋,一个研究边缘性人格,他们将精神分析应用于比神经官能症更为宽广的临床领域中,极大地拓展了精神分析工作的疆界。


经典驱力理论视神经症患者为具有完整人格结构的人,其结构是以“本我”、“自我”及“超我”三维结构,还有所有各种不同的“适应及心理防御性功能”等,有问题的是不结构缺陷而是冲突。因此,神经官能症是在各种相当成熟而完整的结构(彼此)之间的一项内心冲突,是一种关系冲突的主观印记。这就是经典的弗洛依德驱力理论的心理病理学,其核心是以俄狄浦斯本性(力比多冲动)被潜抑的、未解决的冲突的方式来加以理解的。如此一来,成功的治疗意味着俄狄浦斯情结的解决,即:自我、本我、超我之间的相对平衡或免于冲突。


对照来看,科胡特所界定的自恋和自体疾患,意味着人格中最中心结构的缺陷或者“匮乏”。科胡特把“自恋”解说为涉及孩童期的自体心理的结构性匮乏,以及对匮乏的继发性的防卫或补偿。一个成功的治疗则指藉由分析工作而获得完整的人格结构。科胡特认为,人格结构的完整性永远是对健康人格的最好定义,当一个人建立起精力充沛的、富有连续统一体的人格,并且能够创造性地生活时,这个个体就被痊愈了。


不仅如此,科胡特反对弗洛伊德将“自体爱”发展为“客体爱”看成是人格成熟的标志,他认为自体爱和客体爱分别有其独立的、并行不悖的发展路径。科胡特以极其宽容的、积极的、甚至略带欣赏的态度对待患者身上的自恋问题,将自恋分为原始自恋和成熟自恋,后者显然属于正常范畴。科胡特虽然并不否定客体爱以及与客体爱相关的“生殖性”对生命的重要性,不过他仍看重另一种爱——自恋——对于生命的价值。科胡特强调:有许多美好的生命,包括历史记载的最伟大和完满的生命,并非依靠异性恋——生殖器的性心理组织——而存活,这些生命最主要的情感也没有投注在明确的客体爱上。


因此,我们有必要将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理论和经典精神分析加以对照和整合,全面学习自体心理学理论,界定他的一些模糊不清的概念,特别需要掌握他有关内聚性自体(cohesiveself)、双极性自体、自体客体、转换性内化等重要概念的内涵,了解以自恋为轴线的自体病理学以及与分析治疗的相关事项,在临床实践中对科胡特的理论进行必要借鉴、评价和批判。


(南岛/黑风)

Leave a message

关注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咨询预约:028-8608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