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岛,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平台 028-86082166

官方微信 关于南岛
028-86082166

人格障碍个体的典型特征描述(按DSM分类)

管理员 2020-02-27
    浏览:4833
分享到:

1.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个体对他人怀有弥散性的、广泛性的猜忌和怀疑,因而总是导致人际交往困难。他们倾向于把自己看成是无可指责的(我总是对的!)而将所有的错误归咎于他人,甚至认为是他人恶意所致。因此,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揣度、防备他人的恶意(即“揣度恶意”倾向),并寻求线索来验证自己的判断或预期,同时又无视那些显而易见的相反证据。他们对配偶和朋友的忠诚或善意充满怀疑,绝不轻易向他人吐露心迹。或许由于过度敏感,他们常常试图并且能够从他人温和的言辞中解读出威胁性的含义(对方采取讽刺意味的幽默,就更麻烦)。他们总会抱有怨恨,对已经觉察到的侮辱和蔑视绝不轻饶,并且会报之以愤怒的攻击。


2.分裂样人格障碍

  分裂样个体通常无法建良好的社会交往关系,并且对建立关系也缺乏兴趣(无所谓),因此往往被认为不合群或者性格内向。除至亲之外,他们基本没什么朋友。他们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尽管可能拥有丰富的想象),这一人格特征会被人视为缺乏热情、冷漠、甚至不太友好。他们喜欢独立从事工作或完成任务,不习惯与人配合。许多涉及他人的活动他们都不愿参加,包括性活动,除非对方是可靠的、习惯相处的对象。他们对来自他人的表扬与赞美也漠不关心或无动于衷,除非对方是自己看重的人。他们的情绪反应不会非常强烈,正因如此,也很少体验到强烈的积极或消极情绪。所以说,他们无意改变自己,也无意改造他人。


3.分裂型人格障碍

  此人格在社会特征上与分裂样人格类似(仅一字之差),也有人将其合并到分裂样人格类型中,但两者还是有显而易见的差异。分裂型人格者是高度内向的个体,他们普遍存在社会交往和人际接触缺陷。除此之外,他们通常还存在认知扭曲、感知觉异常以及交流与行为上的怪癖。虽然他们基本能够与现实保持联系和接触,但是基于一些扭曲的感知,他们对现实事件往往持有高度个人化的迷信思维。在遭遇极度应激时,他们可能会经历瞬时或短暂的精神病状态。大多数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都相信自己是有某种“魔力”的,并且可能会选择参与到某种魔法仪式中去。典型的情况是,他们通常会有一些类似于“牵连观念”、“影响妄想”或“关联妄想”的东西,譬如觉得他人的话语、姿势与行为有特殊含义或个人意义。这些古怪的信念往往类似于精神分裂的症状,这也是此类人格极易被精神科直接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原因。


4.表演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人格的关键特征是戏剧化、情绪化和过分寻求关注,所以又名“寻求注意型人格”。如果他们不处于人际注意的中心,就会觉得自己不受重视。不过,他们具有的生动的、戏剧性的以及过分外向的行事风格,通常也有能力有效地吸引他人的注意力。他们普遍缺乏内在化的人格品质,难以建立稳定而令人满意的情感关系,并可能因为过分的“表演性”而令人厌烦。由于引人关注始终是第一需要,他们戏剧性的、夸张的、情绪化的、诱惑性的、甚至是挑逗性的言谈举止,往往缺乏细节的而显得肤浅。与表面上的诱惑、亲密、乖巧相反,他们其实无意与人发展深厚的情谊,表面上的关系总是比实际的关系显得更为亲密。大多数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被认为是自我中心的,他们爱慕虚荣,十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认可。


5.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个体有一种缺乏证据的、包括自我重要性在内的“夸大感”,他们沉迷于来自他人的赞美(认为这理所当然),对他人的境遇缺乏同理心和同情心。在对自恋型人格障碍进行诊断评估时,“夸大感”或者“缺乏依据的自我感觉良好”是运用广泛的标准,它是一种对自身能力和成就的高估或钟爱,而不是“反向形成”所致(不会因为自卑而反过来拔高自己,而是真的自我感觉良好)。同时他们也常常低估他人的能力和成就。这种特别的优越感经常让他人惊讶不已。不过,他们不断的自我吹嘘和展示是一种刻板的行为,以满足自己对想象层面的成功、权力、美貌或才华的无限幻想。他们坚信自己非常特别(问题只是生不逢时、时运不济)。自恋型人格障碍个体,在夸大的外表下自尊感十分脆弱不稳定,这就是他们如此关注他人对自己赞美、崇拜的原因。当遭遇现实挫败时,他们会将挫败归因于他人和外部环境因素,而非自身能力不足,或者启用“贬抑”机制(如鄙视他人)来降低某种成功或事物对自身的价值,以维持一种原始的自尊。


6.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另一名称是“精神变态人格障碍”,“操纵和摧毁他人”是这一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他们会不断地通过欺骗、攻击或反社会的行为侵犯他人的权利,满足自己的私欲,并表现出对他人的蔑视,且对此缺乏任何悔过之意,也不会对任何人保持忠心(除非利益所致而结盟)。他们冲动、易激惹、好斗、冷酷而缺乏柔情,信奉权威、力量和强力意志,挑战社会规则,行动胜于言语(其极端表现多见于:黑老大、骗局设计者、变态杀人狂等)。他们会以一种总体上不负责任的行为模式(而非具体事情上不负担责、不计后果)应对挑战。这种行为模式可能始于青春期,但一般来说在更早的幼年就存在品行障碍,譬如:攻击他人或弱小动物、破坏财产、欺骗或偷盗、违反家规和校纪等。反社会个体大都曾经并不生活在极其贫困的、被边缘化的环境中,尽管此类人格个体所处的社会地位并不一定属于中、上条件的社会阶层。


7.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一词,既可以用于指代某一人格水平层级,以区别于神经症和精神病水平,也可以用于描述单独的人格类别,DSM体系依据后者将边缘型人格障碍与其他人格障碍并列。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强迫”与“不稳定”的行为模式,涉及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精神状态。“情绪像过山车”、“好起来像天使,坏起来像恶魔”,这些都是对此类人格的不稳定性的生动描述。边缘型个体一般都曾有过很强烈但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历史,或者曾经处于一种爆发性的、情绪波动很大的家庭环境,他们经常体验到被动、沮丧的情绪。同过去所经历的一样,他们往往对朋友或情人先是过度理想化,然后经历难以接受的幻想破灭和沮丧失望情绪。尽管如此,他们可能还是会不顾一切地去努力避免一切真实或假象的“遗弃”或“分离”,因为他们对于这种结局充满了恐惧。他们总是以极端化的心境变化为特征。例如,可能因为一点点的刺激(不满意)而表现出强烈的愤怒,而且难以控制怒气。他们有极高的冲动性,当这种冲动性与情绪的不稳定性结合,就具有极高的行为风险和自我毁灭性,包括:危险驾驶、赌博狂欢、性滥交、大吃大喝或其他鲁莽行动。作为一种操控他人的极端方式,自杀或胁迫他人自杀,都是边缘型人格患者可能的把戏。不过这并非指他们没有实施自我伤害的风险。大多数情况下,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存在着长期的心理空虚感,这种感觉一般与无法忍受的孤独状态密切相关。


8.回避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个体表现出极端的社会羞怯和内向性格,导致其社会交往关系终身受到性格限制,而且他们也拒绝参与社会互动。他们对来自他人的拒绝高度敏感,并且非常恐惧,所以不会主动寻求与他人的交往。尽管如此,他们的内心仍然渴望被关爱,渴望被人理解,常常会觉得孤独而空虚。与分裂样人格不同的是,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并不享受这份孤独,具有“既回避又渴望”的双趋心理,他们常常对缺乏与他人建立舒适关系的能力而感到极大的焦虑,并伴随有低自尊和过度的自我意识(敏感于来自他人评价)。由于他们对任何拒绝或贬低都极其在意,因此很容易觉察到无意的嘲笑与蔑视,但不会像偏执型人格那样采取攻击性的姿态。


9.依赖型人格障碍

  依赖也称依附,意义相差无几。依附型人格障碍的个体极度需要被关怀,这会导致他们的过度依赖与顺从。在自体心理学框架内,“依附型人格”被视为自恋型人格的一种亚型而与“自我中心型人格”对应。依附型个体或许大都存在分离焦虑,在独处时感到不适或恐惧,因此他们渴望与自己的亲密关系对象保持“随手可及”的关系。他们通常会把自己的生活建立在“重要他人”的周围,缺乏主见、独立和自信,并感到无助。很多时候,他们不得不压抑自己的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以此来建立与他人的“围绕依附”关系(因此也常常觉得自己活得“缺乏自我”或很憋屈,特别是依附关系遭遇威胁时),因此,他们可能总是以“是否可依赖”作为重要标准而做出草率的人生决定。当他们失去重要他人的关怀时,会感到沮丧和愤怒。为了维持这种依附关系,他们甚至可能让自己处于心理或身体的受虐状态而难以自拔。


10.强迫型人格障碍

  完美主义、过分在乎秩序与控制,这是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典型特征。他们非常专注于维持对精神(思想观念)与人际关系的控制,这部分表现为他们对规则、秩序及计划的周到考量。他们为人处世十分谨慎,尽量避免犯错。他们过分关注事物的琐碎细节,刻板而缺乏灵活性。强迫性人格障碍患者的“完美主义自我要求”往往并不会导致优良的工作结果(至少好的业绩状态不会持久),反而造成相当程度的功能不良和效率低下,甚至完不成任务。某些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将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工作,甚至成为“工作狂”,无法放松或消遣娱乐。在人际关系层面,他们无法放心地将任务交给他人,表现出刻板和事无巨细。所以人们常常将此类人格者视为刻板、拘谨而冷酷的代名词。


11.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临时分类)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又叫“抗拒型人格障碍”,这一人格障碍的诊断是否成立目前还存在争议。不同的看法是,此类人格的违抗行为更多地属于一种情境性反应,而非一种人格特质,即:违抗行为只存在于特定情境中,因为他们憎恨被限制,拒绝遵守各种各样的规则和指令。在面对社会或工作情境的相关要求时,他们会表现出一种广泛“被动拒绝”反应模式(习惯性逆反),甚至可能批判和藐视权威。这种被动拒绝模式会表现在很多方面,从单纯拒绝完成日常工作到闷闷不乐或是喜欢争论(抬杠),或者在违抗与顺从两种态度之间更替。他们会抱怨自己的不幸,例如被误解或不被尊重。由于他们通常不会主动攻击他人和社会,而是采取拒绝违拗的态度,最终把自己的生活搞得很糟,因此被称之为“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12.抑郁型人格障碍(临时分类)

  此类人格障碍的个体会表现出符合“抑郁驱力特征”的认知与行为模式,常常表现出苦恼、忧郁或沮丧的心境,他们感觉自己不满足、没有价值、无望、悔恨或内疚,或者呈现出一种悲观、不快乐及“疑病性抱怨”人格特质,并且这种认知及行为模式无处不在。尽管如此,抑郁型人格的个体并不会真正陷入极其糟糕的“心境恶劣”状态,也不会出现抑郁症的症状反应(譬如嗜睡、实施自杀)。他们的悲伤或抑郁往往不是当下的悲哀显现,而是基于扭曲认知及个人情绪或情感体验的表达风格。因此,抑郁型人格障碍的个体在主观上无意接受任何积极乐观的暗示,也难以改变自己的抑郁特质,这明显有别于抑郁症及心境恶劣的诊断标准。


(南岛心理咨询:向程;2020.02)

Leave a message

关注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咨询预约:028-8608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