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岛,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平台 028-86082166

官方微信 关于南岛
028-86082166

什么是应激?

管理员 2020-03-19
    浏览:4843
分享到:

  来自生活的挑战无处不在。当我们感到“压力”时,就涉及面对某种情境的挑战与适应问题。如果这种压力很大,或者越来越严重,最终可能导致我们中的某些人被压垮,出现心理崩溃,导致暂时性的或者永久性的心理或精神问题。生活中的压力事件来自生活的各个方面,譬如交通事故、火灾、地震、瘟疫,或者是不断恶化的婚姻关系、与日俱增的亲子冲突,子女教育问题、经济或职业问题等,这都有可能涉及“应激”这个概念。总之,应激是压力事件的后果。尽管大多数人一旦压力消失就会解除应激并恢复到正常状态,但对某些人而言,应激会对他们的自我概念带来长期的损伤,并可能造成针对特定类型的应激源(压力事件)的易感性。下面我们专门来讨论与此相关的问题。


1.应激与应激源


  那么,什么是应激呢?

  应激一词的原意,是指面对应激源(压力事件)所提出的某种适应需要时,个体所产生的内部生理和心理反应。这里的“适应”针对的是“应激源”,内部生理和心理反应称为“应激”,产生应激后,个体应对应激的各种努力称之为“应对策略”。应激源、应激和应对策略三者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应激源强调外部情境中的压力事件,应激强调内部感受和体验,而应对策略则强调个体的决策和反应。一般来说,应激虽然总是由应激源引起的,但它作为一种主观体验也是当事人资源贫乏和应对不良的副产品。

  应激并非仅仅针对“坏事”或“灾难”,凡是需要个体适应的环境就存在应激,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涉及应激问题。因此就体验而言,可以将应激分为“正性应激”和“负性应激”。譬如,新婚夫妇面临的紧张不安或新婚压力,就是正性应激。而亲人去世或葬礼则面临负性应激。不管是哪种应激,毫无疑问都会消耗个体的资源并需要相关的应对技能。

  可以将应激源分为三个类型,即:挫折型、冲突型和压力型。三者之间有区别,但实际上又彼此关联。

  (1)挫折型:指应激源给个体形成各种内部或外部阻碍,从而引发的挫败或失败。这些挫折可能来自外部环境,譬如遭遇偏见、被歧视、工作缺乏满足感或缺乏存在感、亲人去世带来生活的挫折。也有来自于自身或内部的挫折,譬如生病、身体残疾、工作能力不足、孤独、内疚、自我控制不良导致挫败(譬如酒驾导致入刑)等。挫折常常会导致个体自我评价降低,能力不足,甚至感到失败和无望。

  (2)冲突型:许多情况下我们可能同时面临两个或多个互不兼容的需求或动机,满足其中一个就得放弃另一个,从而陷入内心冲突。譬如一位女性,因为无法在职业发展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做出决定,而现实情况需要她必须做出选择。如果我们将各种冲突进行分类,至少可以分为3个基本类型,即:趋避冲突、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指对同一目标的强烈趋近与回避,正性应激和负性应激并存;双趋冲突指同时在两个趋近的目标中做选择,常常都是正性应激;双避冲突是在两个都不想要的目标中进行选择,均为负性应激。

  (3)压力型:指为了达成特定目标而采取特定行为时所面临的压力,它会严重消耗我们的资源,甚至导致适应不良。这些压力既来自内部也来自外部。譬如,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以满足父母家人或社会的期待,这就是外部压力。但同时他自己也想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这样的一流大学,又面临内部压力。这些压力通常与责任、时间和业绩(成效)等直接相关。无论是学业还是职业挑战,往往都具有高度应激性。


2.影响应激的因素


  应激的严重程度可以根据它给当事人造成的功能损害来进行评估,不过我们也需要了解哪些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应激。影响应激的因素是复杂的,可能包括:应激源的性质、危机体验、生活的改变、对应激的感知觉、应激耐受性、外部资源与社会支持等等。

  (1)应激源的性质:小的问题,无论是挫折还是压力,我们都能处理,但是当遭遇到亲人去世、离异、失业、癌症、地震、瘟疫、战争等严重应激源时,绝大多数人就会陷入应激状态。不仅仅是程度问题,一般而言,遭遇应激源的时间越长,影响就越严重。某些情况下,看似并不严重的应激源,如果长期存在,就会产生“累积效应”。譬如一位发现自己丈夫不忠的妻子,可能因为不知道如何处置自己与丈夫的关系而长期忍受情感的煎熬,这种状态下的她,可能因为遭遇“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陷入严重应激状态。累积效应不仅限于时间要素,还涉及多重挫折或压力。同时遭遇多个或一系列应激源和仅仅在某一方面遭遇应激,其后果也是明显不同的。

  (2)危机体验:应激源出现的方式对应激体验同样重要。当我们突然遭遇某种强烈的急性应激事件,譬如冲突剧烈的离婚、惨烈的自然灾害或人祸,个体就会陷入危机体验中。由于应激源的强度非常大,常常导致个体已有的应对技能失去效能,“危机”一词便是用于描述某个应激情境超出个体或团体的调适能力的时刻所产生的心理体验。危机不仅包括失能、恐惧、无助与无措,也包括个体采取的非理智的疯狂举动。

  (3)生活的改变:我们赖以生存的稳定心理社会环境,包括社交圈、工作关系、亲友关系、社会资源、影响力等因素,对于我们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富有节律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应激源对个体生活的改变越快、越多,其应激强度就越大。因此临床上需要谨慎评估,特定的应激源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当事人的生活并造成了现实的困难。

  (4)对应激的感知觉:不同个体对同一应激源会有不同的感知觉。一些人渴望站在舞台上演讲,而另外一些人则对此非常焦虑。因此,有必要充分考虑不同个体对应激源的感知觉差异,以及他们对应激事件的主观认知、理解与评估,以此了解个体对应激的不同反应。当然,这种差异不仅与个体过去与应激源的接触历史和经验有关,也与个体的心理创伤、无意识情结、人格类型和个性特征密切关联。

  (5)应激耐受性:个体的耐受性是指耐受应激而不造成严重损害的能力,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某些个体哪怕只是面对轻微的挫折或压力都缺乏免疫力,而另一些个体,即使冲击性很大的面临应激源并感受到严重威胁,仍能保持足够的信心、价值和能力。

  (6)外部资源与社会支持:大量的证据表明,积极的社会关系与家庭关系,可以帮助个体应对和调节应激源造成的心理影响,并在现实层面支持个体采取理性方式应对应激。反之,那些感到孤独和不被人关爱的个体,在应激事件面前通常会有较严重的应激反应。


3.对应激的应对


  应激会促使当事人采取行动,他们试图做些什么来缓解应激引发的持久的紧张感,这种面对应激的行动倾向称之为对应激的应对。一个人以怎样的方式应对应激,受诸多相关因素的影响,包括所处的应激阶段、参照系、生活观(生命观)、动机、能力、资源、耐受性等,这些因素在应激的行动决策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面对2020春节的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我们就可以看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应激应对行为。其中,除了大面积的恐慌人群之外,有非理性的冒险者、行为退行者、抗拒隔离者、侥幸逃脱者、心理阴暗的泄愤者,也有借执法而攻击他人者(他们事实上处于应激状态)、各自为阵的堵路者、投身救援的志愿者,还有逍遥自在的旁观者。面对同样的应激源,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行为。

  不论是哪种应对,个体应对应激的行为通常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基本要求,即:(1)必须满足应激源的要求,即要面对(无法回避)不可改变的应激事件;(2)必须努力避免自己遭受身心损害。在这两个前提下,个体根据自己的情况,通常可以选择两种不同类型的应对策略与方法,即“任务指向的应对”和“防御指向的应对”。他们或者单一地或者综合地使用这两种不同的应对策略。

  所谓任务指向的应对,指个体根据情境采取外显的或内隐的行为,改变自我和身处的环境(或者改变其一,或者两者都改变),以应对应激。譬如,采取措施防止自己遭遇冠状病毒的侵害(外显),积极参与抗击疫情救灾(外显),向配偶表达更多的情感以获得情感支持(外显+内隐),或者接受隔离放弃工作(外显)并降低自己的心理期待(内隐)。任务指向的应对行动包括重新看待问题、直接的攻击,或者试图找到一个有效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所谓防御指向的应对,指个体感受到应激源的严重威胁时所采取的自我保护举措,以免受伤害与崩溃,而不是指向于对情境中的问题的解决。常见的防御应对有:(1)哭泣、不断地说话及哀伤以修复心理损伤,或者支配、责备他人以释放心理压力或焦虑;(2)启用各种心理防御机制,譬如否认、压抑、贬抑、隔离或割裂、反向等来降低应激体验,减轻情绪卷入,避免强烈的恐惧。一般而言,防御指向的应对可能是有效的,也有可能是无效的甚至是错误的。

  总的来说,个体对应激的身心反应是有规律的,会经历一个普遍一致的过程,这一过程被塞尔耶(Selye)称之为“一般适应综合征(GAS)”。这一概念实际上描述了个体在面临应激源时所经历的身心过程,其中主要是一个心理挣扎与适应过程。


图片1_副本.png


  第一阶段,警觉:个体的应对资源因应激源的出现而警觉并动员起来,其中会经历从受到惊吓到恢复理智的转变。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个体被高度唤起,紧张度、敏感度激增,警觉性超常,提升了自我控制与坚定努力,同时个体容易出现适应不良等各种症状,包括睡眠及各种躯体反应。这个阶段的应对可以是任务指向,也可以是防御指向,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结合使用。

  第二阶段,抵抗:如果应激源继续存在和发展,则进入应对应激的抵抗阶段,个体常常会启用某些应对手段来进行自我调适。这个阶段的自我防御会得到强化,个体变得非常执着,但依然存在紧张迹象、躯体不适等症状。这个阶段不同的个体将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但由于个体执着于先前发起的防御,因此他们很难理性判断和重新评估应激情境以寻求更为有效的应对行为。

  第三阶段,衰竭:个体的调适资源耗尽,抵抗阶段启动的应对模式开始不起作用了,个体应对持续应激的能力大大下降,他们或者采取更为夸张的不恰当防御方式,譬如出现各种解离、妄想、幻觉等非现实的崩溃反应。或者对应激源的危险视而不见,出现冷漠、恍惚、甚至死亡。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阶段也可称之为对应激源及灾难环境的被动适应和妥协。

  个体在不同的应激事件面前,会有不同的应激应对。譬如事业应激、丧亲应激、离异与失恋应激、自然灾害应激、疾病应激。这些特定类型的应激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针对性研究。


(南岛/黑风)

Leave a message

关注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咨询预约:028-8608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