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岛,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平台 028-86082166

官方微信 关于南岛
028-86082166

孩子是孙悟空,家长要学做唐僧

曾平 2020-08-10
    浏览:1738
分享到:

  詹妈妈告诉我,她的女儿今年上初一,十三岁了,总是不守学校的规矩,无法按时完成作业,也无法按时去上学,最近甚至发展到了“经常旷课”的程度。咨询过程中,詹妈妈感慨地说:“我家女儿聪明好动,似乎天性不受约束,所有规矩她都要去破坏,不管是家里的还是学校的,完全是‘女版’孙悟空显世。我和她爸都是她的手下败将,真不知拿她怎么办才好!”

  詹妈妈对女儿的描述很到位。早期的孙悟空有什么特点?精力旺盛,充满活力,好玩好动,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不接受任何约束,无法无天,大闹天宫。不过孙悟空也顽劣可爱,自信满满,爱动脑经,能力非凡,甚至藐视一切权威。这种状态其实也是大多数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原始全能状态。

  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责,是使孩子在“社会化”和“个性化”两个方面获得平衡发展。这里的社会化,强调对环境的适应,即帮助孩子接受并适应外部世界的规则,形成自律忍耐的人格品质,并把自己镶嵌到社会角色(符号)体系中去,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与此同时,家庭教育又要十分尊重孩子的个性,保护并促进孩子的人格独特性。这两点,这是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基本功能,由此也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挑战。

  詹妈妈说,她和丈夫并非没有为孩子建立规则的意识,在女儿上小学时,也多次试图规范女儿的行为,但很不顺利。这种规范教育的结果,非但没能让孩子遵守行为规则,而且还给亲子关系“蒙上了阴影”。有一次暑假,詹妈妈花了几周时间训练女儿按时起床睡觉,行为似乎有了一些改善,但女儿看妈妈的眼神却越来越不对了,似乎充满了悲愤和仇恨。詹妈妈被女儿的反应吓到了,也就放弃了。在詹妈妈的记忆中,所有试图为女儿立规矩的尝试,大都以失败告终。

  如果孩子是孙悟空,家长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呢?其实,如果我们从家庭教育的眼光再去读读《西游记》,就可以找到答案。家长勿须去做无所不能的“如来佛”,只需要潜心学做“唐僧”就足够了。

  唐僧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似乎只是一个无能庸碌的老好人。但正是这个看上去什么本事都没有的唐僧,却让曾经大闹天宫、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跟随他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与各路妖怪斗智斗勇,最终修得正果。

  我们要思考的是,唐僧到底靠什么能耐,促成了天下第一刺头孙悟空的“社会化”呢?

  唐僧第一个过人之处,是他温和的性格和超级稳定的情绪。他面慈心善,从来不会对着几个徒儿大吼大叫或怒目相对,甚至对那些想要吃他肉的“妖怪”们也温言细语,从不见他情绪失控,暴跳如雷。对孙悟空的各种情绪,唐僧都能“接得稳、呴得住”,任他如何调皮捣蛋,闹情绪,发脾气,唐僧却不急不躁,好言相劝。即便是责怪,也如同和风细雨、娓娓而至。如果父母能够学习借鉴唐僧,为孩子提供稳定、平和、温暖、容纳的情绪环境,孩子就获得了基本的安全感,完成“社会化”也就有了必要的心理前提。

  那么,唐僧是不是没有原则呢?不是。唐僧的第二个过人之处,是他在需要对孙悟空的行为进行规范、惩戒时,会果断、坚决地念起“紧箍咒”,哪怕孙悟空头痛欲裂,在地上打滚,跪地求饶,只要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唐僧仍然会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地一直念下去。奇怪的是,再三被师父念紧箍咒惩戒的孙悟空,并没有因此怨恨唐僧,除了有几次因唐僧错怪(感到委屈)而打算重回花果山之外,其他时候,哪怕是刚刚被师父念了紧箍咒,师徒二人仍然相处甚欢,一派和谐景象。

  唐僧念紧箍咒的方式对家长的启示是:在建立规则时,一定要坚决,不可犹犹豫豫,左右摇摆。在很多情况下,一旦孩子表现出愤怒、委屈、痛苦的情绪,许多家长就轻易放弃了,或者产生内疚感自罪感,转而去讨好孩子,好像是父母自己犯了什么大错似的。其实,不止是孩子,任何人被念紧箍咒都不会感到舒服,都会产生大量负面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学习唐僧,既要无条件地接纳并理解孩子的负面情绪,同时,又不能被这些负面情绪所摧毁,放弃树立规则的初衷。

  最糟的情况是,当孩子耍横哭闹、破坏规则时,家长也情绪失控,辱骂体罚孩子。这些措施仍然无效时,家长或将无法承受孩子和自己的情绪压力,需要将压力和焦虑转移给第三方,于是出现了父母之间因孩子的教育问题而相互指责的现象。这种情况下的父母,要么继续混乱不堪的无效沟通,要么最终放弃了对孩子行为的规范努力,陷入放任自流境地。其结果是,既破坏了亲子关系,造成家庭不和,又无法为孩子行为划定底线、建立规则,还让孩子学会了以“耍横哭闹”方式要挟父母,或者学会了利用父母之间的矛盾,在夹缝中求宽松。

  反观唐僧,在念紧箍咒时,既温柔又坚决!温柔的态度,维系了和孙悟空良好的师徒关系;坚决的态度,则为确立规则意识提供了有力保证。

  唐僧的第三个过人之处是懂得示弱和“不作为”。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非常强势,非常尽责,非常正确,他们随时准备扑上去为孩子搞定一切。久而久之,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变得被动、依赖而自卑。这就是“正确而能干的父母养育出错误而无能的孩子”的道理。

  在一些个“妈宝男”背后,在一些个长不大的“小公主”背后,必定存在一个“特别能干”或“事必躬亲”的妈妈或爸爸。我有一个来访者,十七岁了,辍学在家已经快一年。妈妈是全职太太,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爸爸是一家公司的老总,通过“关系”让孩子上了一所特别好的高中。一旦听说孩子在学校被人欺负了,爸爸总是会亲自出面去找班主任“解决问题”,甚至找校长为儿子“撑腰打气”。可这个孩子最恨的人是谁呢?是父母!他说自己没有一个朋友,同学们都笑话他,排挤他。

  家长为孩子“搞定一切”的做法,不仅增加了孩子的无能感,失去了自我效能感,而且也往往因为这个原因,孩子更加无法应对来自同伴的人际关系压力以及来自学业的挑战。其结果是进入恶性循环,最终自信心全面崩溃,只好回到家里,整天依赖、折腾父母,以发泄内心的不满与怨愤,并以此获得一点残存的控制感。

  唐僧看上去似乎很无能,似乎什么都搞不定,反而给了孙悟空充分发挥自身潜能的空间与舞台,这是《西游记》中一个很重要的“隐喻”。父母对孩子也应如此。不管父母有多么能干,在家庭教育中都应该克制住“越俎代庖”地为孩子搞定一切的冲动,让孩子有机会运用和发展自己的能力,来处理自己的事情,获得自我的成长。

  唐僧第四个值得学习的过人之处,是不畏艰难险阻,坚定不移地信念与执着追求的精神。唐僧带领徒儿们走上了漫漫取经之路,并非出于任何功利的目的,而是基于对信念的执着。任何人的成长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都必须经过种种磨难,方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不少的家长则认为,自己小时候吃了很多苦头,能有现在的好生活,实属来之不易,所以不能再让孩子吃苦受罪。在这种混乱逻辑的支配下,对孩子百般呵护、各种宠溺,惟恐孩子遭遇任何挫折和困境,对孩子有可能经历的一切人生挑战惟恐避之不及。这种貌似充满爱意的做法,不仅与爱无关,而且是对孩子独立性的否认,严重了就是对孩子生命权和生活权的摧毁。

  唐僧带领孙悟空一行西天取经,为徒儿们确立了一个远大的理想与高远的人生目标。在此前提下,表面上平庸无能的唐僧,却从未因为任何艰难险阻而动摇过“西天取经”的决心,他以自己的百折不挠与坚定坚韧,为孙悟空等徒儿树立了人生榜样。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孙悟空从内心真正完成了从孙猴子到孙行者的蜕变。

  所以,孩子是孙悟空,作为家长,您准备好成为唐僧吗?


(本文作者:曾平,博士,南岛副主任咨询师,川渝心理咨询联盟督导师)

Leave a message

关注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咨询预约:028-8608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