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岛,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平台 028-86082166

官方微信 关于南岛
028-86082166

俄狄浦斯情结的由来及其内涵

管理员 2017-10-03
    浏览:4368
分享到:

fuluoyide.jpg  既然说儿童性心理发展的基础在父母、在家庭,而且儿童的性心理发育是在一个潜意识层面(即下意识以及无意识层面)进行的,那么,在人类的心灵底层,有没有一个规律性的、结构性的东西存在呢?

  答案是:有。

  有一天,弗洛伊德夫妇去观看一场名字叫《俄狄浦斯王》的歌剧。这是一部1896年上演的歌剧,是古希腊悲剧大师索福克勒斯的作品。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

  底比斯王拉伊俄斯的儿子俄狄浦斯出生时,神谕指出:将来这个儿子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底比斯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恐惧不已。于是有一天,他下令把儿子丢弃在旷野等死。然而奉命执行命令的仆人心生怜悯,在好心的牧羊人的帮助下,偷偷将孩子转送给了科林斯的国王(波吕波斯)的王后,由他们当作亲生儿子抚养长大。

  俄狄浦斯长大以后,因为德尔菲神殿的神谕说,他会弑父娶母。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也不知道科林斯国王和王后并非自己亲生父母的俄狄浦斯,冥冥之中感受到了自己不祥的命运,为避免神谕成真,便决然而然地离开科林斯,发誓永不再回来。可是他哪知道,要去方向,正是自己的出生地——底比斯城。

  俄狄浦斯流浪到底比斯城的附近时,在一个岔路口与一行车杖人群发生了冲突,力大无比的俄狄浦斯失手杀死了这群人,其中包括车内的老者——他的亲生父亲拉伊俄斯。当初的“弑父”预言开始应验。

  当时的底比斯城正被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所困,因为斯芬克斯怪兽会抓住每个路过的人,并向他们出谜题。这个谜题是:“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如果对方无法解答这个谜题,便将其撕裂吞食。没有人能够回答出谜底,底比斯城笼罩在一片恐慌中。

  为摆脱困境,于是便宣布,谁能解开谜题,从斯芬克斯的口中拯救城邦的话,便可获得王位,并依据风俗继娶国王的遗孀伊俄卡斯忒(即俄狄浦斯的亲生母亲)为妻。

  智慧的俄狄浦斯走上前去,听完斯芬克斯的谜题,大笑起来,说:“人,谜底就是人啊!” 怪兽斯芬克斯羞愧难当,跳下悬崖摔死了。于是,俄狄浦斯解救了底比斯,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王位,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娶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为妻,并且还生下两个女儿和两个儿子。到此,完全应验了“弑父娶母”的预言。

  因俄狄浦斯的罪过,底比斯城开始不断有灾祸与瘟疫。因此,国王俄狄浦斯向神祗请示,想知道为何会降下灾祸。尽管伊俄卡斯忒似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试图阻止俄狄浦斯解开真相,但没有人能够阻碍他对真相的追查。因为神谕指示,只有把杀害前国王拉伊俄斯的凶手找到并加以惩罚,瘟疫才能消除。最后在先知的揭示下,找到了当初的牧羊人。俄狄浦斯终于明白原来自己才是灾祸的元凶,正是自己的行为应验了“弑父娶母”的不幸命运。

  羞愧难当的伊俄卡斯忒上吊自杀,震惊而悲愤的俄狄浦斯,用她的胸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发疯地奔向旷野……。

  《俄狄浦斯王》这部歌剧以感人的悲剧手法,展示了发生在一个男人内心世界的故事。从事临床分析工作的弗洛伊德,早就洞悉到儿童以及成人心灵底层的这一“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的存在,正苦于无法命名。受这部歌剧的启发,他将这一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命名为“俄狄浦斯情结”。当然,弗洛伊德当初使用这个专业术语,主要是用于阐述男孩的“恋母情结”,将女孩“恋父情结”放到其中是精神分析对这一术语内涵的扩展。

  俄狄浦斯情结是三至六岁儿童对于父母双亲的爱与恨的主体心理结构,是成人性心理的基础。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俄狄浦斯情结”呢?从这一情结出发,对于学龄前儿童的父母,有哪些重要的启示?

  (1)俄狄浦斯情结不是发生在意识中的认知过程,而是一个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它指出了儿童性冲动指向“异性别父母”这一早期心理事实。

  儿童性冲动指向异性别父母的本质,对男孩子而言,就是“弑父娶母,以性的方式独占母亲”;对女孩子而言则是“弑母嫁父,以性的方式满足父亲”。

  三至六岁是儿童性对象选择时期,开始从自身之外寻求性能量的投注对象。对于儿童来说,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女孩则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竞争的敌手,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位置。

  儿童性冲动需要寻找一个外在的对象,以及来自父母的性诱惑,是儿童性冲动指向父母的根本原因。譬如,我们常常在三岁后孩子的口里,听到的“我要嫁给爸爸”、“做爸爸的新娘”,以及“我长大以后要娶妈妈当妻子”等无意识的或游戏性的儿语。三岁之后的孩子,会试图介入到父母的关系中间,他们不能忍受将自己排除在外的父母亲密关系。譬如,他们走路要插到父母中间,睡觉要挤到父母中间。

  当父亲不在场或不在家,母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就会紧密发展。不仅如此,父子之间,母女之间的冲突加剧,妒忌显现。例如,要是父亲送给母亲一个节日礼物,五岁的女儿就会做出敏感反应。女儿和妈妈比美,不仅见于童话故事,而且在现实中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2)俄狄浦斯情结,不是在讲述一个结果,而是在阐述儿童性心理发展的历程,最终以儿童放弃对“异性别父母”的性冲动为解决方案,并形成一个平衡的“父、母、我”三角关系结构。

  俄狄浦斯情结中的“弑父娶母”,不是一个现实事件,而是一个象征性表达。如果直接将其理解为杀死父亲,娶母亲为妻,则是一个误解。有人将“弑父娶母”看成是儿童及成人身上普遍存在的心理事实,但因无法通过态度调查得到普遍印证,因而觉得俄狄浦斯情结子虚乌有,认为这个理论很荒谬。这也是一种误解。

  当儿童将性冲动指向自己的“异性别父母”(即:儿子指向母亲,女儿指向父亲)时,由于“同性别父母”这个“第三方”的存在,儿童会感受到“阉割恐惧”,即儿子会感受到对父亲的恐惧,女儿会感受到来自母亲的压力。对儿子而言,父亲是一个强大的竞争者;对女儿而言,母亲则具有更为充分的存在理由。因此,孩子会放弃对异性别父母的性冲动或性渴望,转而承认父母双亲之间的性特权,从而建立“父、母、我”三角平衡关系。就男孩来说,这个心理过程就是:放弃指向母亲的性企图,承认父亲的性权利,接受父亲的规则。

  俄狄浦斯情结的解决之道,实际上是一个关系冲突的妥协解决方案,它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并使“母子”和“父女”关系不再显示出“性”的色彩,从而在孩子的心灵中建立了“乱伦禁忌”,仅仅保留了指向父母的亲密依恋。孩子因为接受了乱伦禁忌规则,放弃了对父母的性企图,也就放弃了单纯的动物性,成为了一个“人”。只有在童年没有充分经历这样的解决过程的人,才会显现出这一情结的特征和后果。

  (3)俄狄浦斯情结,不仅承认孩子对父母的性冲动,也强调父母对孩子的性诱惑,并指出:逃离诱惑或冲动之后果,恰恰是应验诱惑或冲动的恶果。

  来自父母的性诱惑,是推动儿童性心理发展的动力,诱惑失当则是导致儿童性心理异常的重要原因。或者缺少诱惑,或者诱惑过度,都是需要避免的。

  这里所说的“性诱惑”与成人“性”概念有所不同,它指父母把孩子当成一个具有性别特质的异性加以关注和欣赏的倾向。父母性诱惑的强弱,往往与父母的个性、婚姻关系和情感表达方式有关。如果一位父亲,具有清教徒式的生活风格,他只关注女儿的天赋、智力发展及生活起居,向她提供纯知识层面的教育,以及纯经济方面的保障,或者一般的生活照顾,而不懂得打扮女儿、欣赏女儿的性别身份,则叫缺乏性诱惑。

  反之,父亲欣赏女儿的长相和气质,并在学龄前和女儿保持肢体及情感层面的亲密接触,则叫具有性诱惑。另一方面,如果父母过度关注孩子的性别特质,或者过度回避性话题,禁忌孩子的性探索和性依恋行为,都可能会病理性地增强性诱惑,即所谓“过度关注是诱惑,过度禁忌更是诱惑”。

  承认“母子”和“父女”之间性诱惑的存在,并将这种诱惑控制在一个合适的“度”上,适度满足孩子对异性别父母的情感需要,对孩子的性心理发展(性角色认同、性依恋发展、性快感体验等)将是有益的。如果忽视这个诱惑,不承认、拒绝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无意识心理结构,则会导致“恋母”或“恋父”的必然后果。歌剧《俄狄浦斯王》的故事,说出了儿童性心理发育的这一内在逻辑。


(南岛/向程) 

Leave a message

关注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咨询预约:028-8608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