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岛,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平台 028-86082166

官方微信 关于南岛
028-86082166

分裂样(型)人格

向程 2017-11-30
    浏览:33665
分享到:

爱因斯坦.jpg


(一)概述


  分裂样人格既用于描述一个独立的人格维度,也指一种严重的人格障碍。其中“分裂”一词意指个体将自己与外部现实相区隔,并退缩到内心世界中。在DSM体系中,分裂样人格和分裂型人格是两种不同的人格异常。实际上,这两种人格在症状表现和驱力特征上具有很高的重叠性和相似性,因此把分裂型人格与分裂样人格放在一起讨论。其中,我们可以将分裂样人格中同时具有感知觉异常(譬如幻觉)的患者,确定为“分裂型”。精神病学意义上的“精神分裂症”就是这一人格维度的极端紊乱个体。不过,分裂样人格既有需要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也有极富创造力的天才。

  人群中分裂样个体的健康者相对较少,而病态者数量较多,甚至有人认为这类人格个体基本都处于边缘性人格水平之下,他们具有敏感多疑、提防、不易信任他人、思维混乱、情绪易怒、猜疑妒忌、妄自尊大、心怀抱怨、社会关系不良等特征。这是对该人格类型极端状况的描述。

  分裂样个体可能与荣格人格类型学中的内倾性格较为相似,属于“内倾/直觉/情感/判断”即INFJ型。这类个体在人群中大约占1%左右,他们性情古怪,不懂人情世故,常常被人们视为是不可理喻或高深莫测的神秘人物,广泛分布于哲学、宗教、灵修、理论科学、艺术创造等领域,尼采、爱因斯坦、维特根斯坦等,就是这样的人,他们既是伟人,也是怪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1931年曾这样描述自己:

  “我一方面追求社会正义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又明显缺乏接触他人和与人交流的热情,这两者之间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我确实是一个“独行侠”,从未将自己的心归属于我的国家、家庭、朋友,甚至我最亲密的家人,面对他们,我会一直保持距离,也一直需要独处……”

  到目前为止,精神分析家仍习惯于将回避接触型人格归为分裂样人格的非精神病状态,而把精神分裂症归为该人格维度的精神病性状态,这种看法和临床观察不符。实际上,回避接触型人格可能同时也属于其他人格类型(焦虑型人格或自恋型人格)的一个亚型,社交恐惧也有可能属于该类人格的神经症性水平表现。

  有人将分裂样个体归为孤独自闭症谱系,对此南希﹒麦克威廉斯不持立场,她认为,即便将分裂样个体归为艾斯伯格综合症谱系,也应该属于相对健康的一端。不过,艾斯伯格综合症患者不能理解他人的情感,而分裂样个体则能够体会他人和自己的情感,只不过他们更多地被抱怨或愤怒的情感控制。

 

(二)气质、驱力与情感


  天生敏感、感受活跃、对刺激过度警觉,是这一人格个体的主要特征。甚至在婴幼儿时期,他们就对光亮、噪音或移动等刺激超常敏感,这是分裂者的遗传特质,似乎其神经末梢比我们更接近于体表,这其实是他们的内心“高度渗透”了外界的影响所致。当生命早期与母体之间的互动出现严重“不匹配”时,这样的个体就容易发展出分裂样人格倾向。

  从驱力发展角度看,分裂样个体的力比多固着于口欲期,也就是一岁半之前的阶段,他们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避免被吞噬、被消亡,因此对外界对象特别是对亲密关系对象倍加提防。分裂样个体很少体验到内在自我冲突,尽管并非不存在这种结构性冲突,但其自我功能发展不充分,他们更多地觉得外部世界是充满险恶和毁灭性的,因此回避交往、排斥现实,并从幻想中获得满足。从外表上看,他们大多数显得比较瘦弱,这是他们拒绝满足自己的情感欲望所致。

  尽管分裂样个体易怒甚至有暴力幻想,譬如热衷于恐怖电影、犯罪记录以及世界末日景象,但基于防御,并不表现为很强的攻击性,相反,他们是温和而真诚的人,亲善、低调、另类而可爱。其中,对人真诚暴露了“分裂样人格对情感缺乏防御”这一事实,他们天真地对许多事物展示出浓烈的真情,而对其是否具有现实性却熟视无睹。分裂者之所以显得与人格格不入,原因在于他们的感觉、知觉、情感难以从别人那里得到验证,譬如他们能够轻易地感知到对方对事实的否认或置若罔闻,这对使用防御的普通人而言是难以理解的。

  分裂者不会像自恋者那样感到羞愧,也不会像内摄型抑郁者那样感到内疚或自罪,他们缺乏改变自己和改变世界的动机,甚至不懂得逃避惩罚或自我保护,但他们会因缺乏基本的安全而感到焦虑,这会让他们不堪重负,或者选择离群索居,或者退缩到幻想之中。

  需要指出,“分裂样(schizoid)”一词暗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指自体与外部世界的分裂;二是指自我体验与本能欲望之间的分裂。这种分裂体验是一种疏远感,是对自体的某部分或对现实生活的解离(dissociative),因而不同于“分裂(splitting)”防御机制,后者指交替表达相反的自我状态,或出于防御的目的将现实生活分为全好或全坏的两个对立面。因此,分裂者并不经常使用“分裂”防御机制。

 

(三)防御及病理过程


  分裂样人格特有的防御机制是退缩,即退缩到主观的内心世界中去,同时他们会运用内摄、投射、理想化和贬抑、解离等防御机制,也可能运用其它防御手段,譬如“理智化”往往是分裂样人格的理想选择。不过他们很少使用掩饰情感和感觉的防御机制,譬如否认和压抑,也很少使用非好即坏的防御,譬如间隔化(分裂)、道德化、抵消、反向作用、自我攻击等。一旦遭遇压力,他们会表现为对外部刺激和内心感受的同时退缩,显示出平淡、迟钝或者行为反应不合时宜。

  分裂者对现实的适应与否,取决于能否合理地利用他们的创造力,大多数原创艺术家就是成功的例子,这是值得称道的。比较健康的分裂者,可以将自己的天赋用于艺术创造、科学探索、理论思考或精神拓荒,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却身处炼狱,其创造潜力被恐惧和疏远阻隔或吞噬。因此,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首要目标,是如何将他们从退缩状态引向(升华)各种创造性目标。

 

(四)创伤、关系模式与自体


  在分裂样人格患者的客体关系体验中,充满了人际依恋矛盾,即亲近-疏远、爱恋-恐惧,他们渴求亲密,但害怕被吞并;既想保持距离,又难耐孤单寂寞,从而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

  分裂样人格的内心是这样一种状态:“请靠近我,来抚慰我孤独的心,但请和我保持距离,因为我不愿受到侵扰!”这种“渴望与回避”的矛盾会直接反映在两性关系中,尽管他们性功能正常,也能够在性爱中享受快乐,但却明显存在某种程度的性冷淡。他人对其越是亲近,他们越是担心被纠缠。许多女性都曾有过爱上热情奔放的分裂型艺术家、音乐家的经验,他们有十分浪漫的举止与想象,但其真正的热情却是针对事业的,而不会体现在情欲方面。实际上,和分裂样人格个体谈恋爱是一件无趣的事情。

  造成分裂样人格的心理创伤可能十分复杂。除遗传因素外,克莱因试图从“偏执-分裂”心位角度对种人格的形成做了牵强附会的解释,因而让许多人混淆了作为防御机制的分裂与精神分裂概念的区别。依恋理论家认为分裂样人格的与“不安全依恋”有关,但对创伤的样式缺乏具体的考察,认为它与逃避接触型人格有许多重叠之处。目前对此人格,相对比较集中的看法是:①分裂样人格形成创伤的阶段在共生期或者更早,过度亲密和剥夺可能共同决定了分裂样人格。②患者通常有一个缺乏共情但却过度侵入的母亲,当遭遇难以忍受的混乱和愤怒情境,他们只能以退缩来保护自己。在母亲之外,患者通常还有一个冷漠的或无能的父亲。③分裂样人格男性多于女性,这是因为女性受母亲的侵入时,可以通过同性认同形成抑郁、受虐、依附性人格,而男性则更多地表现为精神变态、施虐、分裂样人格特征。

  分裂样个体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对社会期待的漠视,他们毫不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也不在意自己对他人的评价。这一点与自恋型人格有明显不同。因为分裂者的自体永远与他人保持距离。正因如此,许多人对分裂者的疏离、冷漠和傲慢印象深刻,从另一个角度说,分裂者极度抵制世俗规则和社会期待,是他们捍卫自身完整、对抗湮没的唯一方式,因为对他们而言,被淹没远比被抛弃更为可怕。

  就内在动机而言,精神变态人格苦苦追求个人能力,自恋者寻求外界仰慕,而分裂者渴望得到肯定,即对自己真实本意、敏感性和独特性的肯定,这种肯定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而非外在价值评价。

 

(五)治疗、移情与反移情


  除非治疗师让分裂者感到关怀和尊重,否则他们可能因退缩而回避精神分析这种具有私密性的人际接触。因此,在治疗时段安排、治疗边界(时长、费用、社交与性话题等)的确定等方面,需要保持谨慎并维持安全距离。如果他们主动接受治疗,那意味着一定遭遇到了孤立、丧失、恐惧或别的足以令其崩溃的局面。我的一位分裂样人格患者,就是因为遭遇婚姻背叛和事业上的挫折而前来求助的,而且与我保持了真诚而持久的分析关系。

  治疗师面对分裂样患者会产生一系列反移情,这些反移情属于妨碍获得疗效的负性治疗反应。

  建立治疗关系后的第一个反移情是倾听问题,面对患者叙述困难,治疗师倾听也很吃力,只能给予贯注并静静等待。分裂者往往欲言又止、内心空洞、沉默、不知所措或痛心疾首,加上他们因退缩、感受异于常人而习惯使用疏离和隐晦的交流方式,治疗师很容易产生对抗情绪。不过,除少数处于精神病性水平的患者之外,大多数分裂样个体最终都能积极配合治疗。

  治疗师的第二个反移情是神入或共情问题,既要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又要避免唤起他们对侵入的焦虑,这是一个极为专业的、技术性的难题,面对这一难题,治疗师极易产生厌烦或敬而远之的心态。尽管分裂者离群索居,内心体验不同于常人,但大多数患者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检验能力,以及与他人亲密相处的心理基础。如果治疗师能够避免受反移情的驱使而激化患者的防御,而以真诚的态度怀着善意去触碰这种防御,那么一个稳定的治疗联盟就会随之成型。

  治疗师的第三个反移情是如何处理自己在治疗关系中的无能感无助感。患者的主观脆弱的情感会唤起治疗师的无力与虚弱感,治疗进展缓慢无疑会加剧这种虚弱体验。因此,治疗师出于防御,会不自觉地将患者看成思维特异、气质高雅且被埋没的“天才”或被曲解的“圣贤”,这种态度类似于过度卷入的父母看待将来必成大器的子女,从而远离治疗的初衷,甚至放弃治疗。

  治疗师的第四个反移情是成为分裂者外部生活的替代品,甚至成为他们的同谋。因为咨询双方的关系可能形成一层与外部世界隔离的情感屏障,俩人在其中相互理解,悠然自得,成为躲避残酷现实的缓冲区,尽管这种状态对于分裂者早期的治疗是必要的,但不能成为治疗关系发展的最终目标或恒定状态。因为促使分裂样患者发展其社会及人际功能,是最终的治疗目标。

  从治疗策略角度说,由于分裂者会对“侵入”十分敏感,因此治疗师应避免过多使用解释技术,而应尽可能细腻敏感地了解患者的内心活动。对于他们丰富的、不合常理的想象,治疗师应该避免从病态的角度理解他们,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处处遭受粗心的贬低和鄙视。另外,利用艺术和文学的意象传递对他们问题的理解,是一种既可贴近他们内心,又避免让他们产生吞并感或忽视感的有效手段。

 

(六)鉴别诊断


  (1)分裂样人格与精神分裂症:尽管我们可以将精神分裂症视为分裂型人格的极端病态,但临床上仍有必要将处于边缘水平以上的分裂者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区分。其理由在于,一旦将精神分裂症轻判为分裂样人格障碍,可能会耽误治疗时机,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这也是DSM体系要求对其进行鉴别诊断的理由。是否有幻觉、妄想和思维联想障碍,是鉴别诊断的要点,必要时可以辅之以心理测评。

  (2)分裂样人格与强迫型人格:分裂样个体通常与世隔绝,沉湎于穷思竭虑般的幻象,并可能因亲密关系冲突而变得清心寡欲,启用包括仪式化在内的各种理智化防御机制,结果容易被视为强迫型人格。但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强迫者善于交际,分裂者独来独往;强迫者在意自己的道德形象,分裂者天生随遇而安,不在意寻常小事;强迫者隔离或否认自己的感受,分裂者认同自己的感受,只是对这种感受的表达讳莫如深。


(南岛/向程)

Leave a message

关注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咨询预约:028-8608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