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岛,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平台 028-86082166

官方微信 关于南岛
028-86082166

镜映、理想化、孪生(另我)-(精神分析概念)

向程 2017-12-09
    浏览:32921
分享到:

镜映(Mirroring)


  镜映(Mirroring)一词用于描述父母与婴儿之间的积极的情感回应与互动,它指父母作为自体客体对婴儿夸大的、展示性自我的正向响应或欣喜反应,这种响应会给婴儿一种全能操控感和某种夸大的自我体验。父母对于婴儿活动的镜映对于自体的发展是基本的,也是必须的。镜映促使儿童能够发展并维持一种自尊和自我肯定的抱负与雄心。婴儿对镜映的需求也被称为“夸大表现癖”需求,因为它们支持孩童关于“我是完美的,且这就是你爱我的原因!”这样的全能自我概念。镜映作为来自自体客体(父母)的一种情感回应,确认了儿童在活力、伟大与完美上的天生意识。


理想化(Idealization)的父母影像


  理想化(Idealization)是指将积极正向的特质(卓越、美丽,完美、全能、全知、永不失败、神入、不离不弃的爱、无比的胜任)赋予另一个人、客体或自体表象。理想化的基础是个体需要与人融合或接近,以获取安全、舒适、保护、平静体验。孩童会本能地将父母理想化,并从理想化中摄入力量和舒适的感受,并由此发展出自体的方向感,以及一种去设定具有挑战性、现实性的目标的能力。

  原始的夸大自体需要得到爱和满足,并降低面对自体客体(父母)时的焦虑不安,因此觉得:“我定完美的,而且你爱我!”。在早期母婴关系里,婴儿投射自身的夸大性到父母身上,父母因而被理想化,即科胡特所说的理想化的双亲影像(Idealizedparentalimago)。最初,儿童希望与父母这个全能的自体客体融合:“你是完美的,而且我是你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想要融合的期望导致产生想要靠近这力量泉源的渴望,并最终被内化为自体的能力。

  理想化的双亲影像,并不是一个事实,而是一个原始表象。它指一个让孩童能尊敬并将其看作一个平静、无误且全知全能的影像而与之融合的对象。但因母亲或父母双亲事实上无可避免此不完美,于是,婴儿时期的自恋平衡状态在被迈向成熟的压力与痛苦的精神张力的干扰下,注定要失去平衡。这种情况下,孩童会设法建构一个关于“完美”的新系统,以维持这种早期自恋状态。


另我(Alter-ego),亦即孪生(twin ship)


  另我(Alter-ego)用来描述某种类似于“孪生”(twin ship)的体验,而不同于在“镜像”中发现了另一个我。它不是一个视觉上的相似,而是指在彼此的关系中“对方有如自己”,双方都经验对方的感受有如自己的一般。科胡特在其最后一本著作《精神分析的治愈之道》里提出第三个针对“自体客体”的自恋性移情关系就是孪生。从科胡特最初将“孪生移情关系”包括在镜映移情关系之下来看,将其单列出来,这是个重要改变。

  孪生(与自体客体)关系的本质是在兴趣与才能上的相似性而不是形象上的相似,那意思就好像是被某个像自己一样的他者所了解一般。恰如:科胡特所说的悲剧人(tragicman)相对于弗洛伊德所描述的神经症个案中的负罪人(guiltyman)在过去曾处于无反应的环境的危险中,如今被提供了通过与他人的关系去了解其核心自体的残存潜力的机会。


  科胡特认为,对个体而言,第一个实现核心企图心的机会出现在生命的第一、第二、第三年,透过早期夸大表现癖幻想的巩固,来建立一种孪生的关系,并且需要母亲作为自体客体的镜映接纳,以便能将某种核心企图转化为健康的表现癖。第二个实现核心企图心的机会出现在第四到第六年,个体获得特定的理想化目标,并在双极性自体“张力弧”所带有的力比多的驱使下,在三角关系中产生对被其理想所引导的事物的欲望与基本追求。最后实现核心企图心的机会是核心自体的统一整合,个体将从好的自体客体和三角关系中所分享来的经验中获得智慧、技巧和才能,以独立应对生活挑战。


(南岛/向程)

Leave a message

关注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咨询预约:028-8608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