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岛,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平台 028-86082166

官方微信 关于南岛
028-86082166

同理心的力量

管理员 2018-01-02
    浏览:3276
分享到:

H1406170326881.jpg


  保持珍贵友谊、寻求情感关怀和心灵沟通、满足精神共鸣的需要,是人际交往特别看重的心理元素,因为包括亲密关系、家庭关系、伙伴关系在内的健康和谐的人际联接,对中、老年人的生活具有无可比拟的精神价值。

  在心灵回归与寻求内在价值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遭遇各种人际关系上的困难。原因在哪里呢?沟通问题,即“听”与“说”上的问题。特别是中、老年人,他们容易以“过来人”的身份教化别人,因而被人视为主观、刻板甚至僵化;或者因耻于人生的不如意而刻意回避与他人交往,因此性格孤僻;或者他们絮絮叨叨、自顾自地讲述自己的陈年旧事,全然不顾及听者的感受。

  以心智和理性为尚的成熟个体,他们在智力上的显著优势是统合力强,综合判断能力突出,理性发达。但是,也容易陷入主观和执拗,甚至难以建构新的人格元素,对社会潮流的变化不怎么敏感,而且容易出现审美僵化,主观臆断。他们往往受制于自身已有的知识、阅历与经验,用固有的眼光来判断事物,因此在与他人沟通时容易出现“倾听不良”等沟通障碍。

  那么,应以怎样的心态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呢?答案是,同理心。

  同理心是我们与他人形成有效联接的工具,是人际关系的粘合剂。同理心创造了一种可能,即:当我们能够深入地倾听、理解和体验他人时,我们同时也会被他人所感受、所理解、所接纳。

  什么是同理心呢?同理心又叫“换位体验”、“神入”和“共情”。同理心包含了“思考”和“体验”两个内涵,它既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的思考方式,也指一个人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对方的感受,体验对方的体验。因此,同理心不单纯是一种思维方式,而是指包括身体感觉和情感体验在内的针对他人的客观、真切理解和接纳,是人际关系的高峰体验。

  2010年元月上映的好莱坞影片《阿凡达》的故事可谓是人类阐释同理心的经典名作。《阿凡达》的主题歌《I See You》中的句子,表达了人与人之间,不同类型的人类之间心灵交融的神入状态:

  见到你,见到你

  从梦中走来,我见到了你

  黑暗中,我的光辉重获新生

  而现在,你我生命交相辉映

  在你眼中我见到自己

  你教会我如何看待,万物的美丽

  感觉到你的话语,那是从未见过的美景

  在你眼中我见到自己

  生命在高飞中徜徉,你的爱照亮天堂之路

  而我以自己为祭,为你献上我的心

  在你眼中我见到自己

  你给予我的,我将传递下去

  在梦想没有到达的地方,我看见了你

  ……

  同理心一词最早源自希腊文empatheia(神入),是美学理论家用以形容理解他人主观经验的能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作为心理学范畴使用。英国构造心理学家铁钦纳认为,同理心源自一个人从身体上模仿他人的痛苦,从而引发感同身受的痛苦体验。譬如,当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他人的痛苦,就会对那种痛苦产生“感同身受”的相似体验。以后,在心理治疗学里面,同理心更多地被“共情”和“神入”这些概念所替代。

  同理心强调对他人的“感同深受”和“换位体验”,但这并不等于说不分你我,不要彼此之间的距离。譬如,子女一遇到困难,父母就焦虑。父母一唠叨,子女就烦躁。患者一说到伤心处,心理治疗师就眼泪汪汪……其实,这些人际现象都不是同理心的表现,而是亲人之间、亲密关系对象之间情绪或情感上的“共生”反应。处在共生关系中的双方,他们往往错误地将自己内心的痛苦理解为是对对方的体验,模糊了沟通双方的边界,并试图用自己的操心来取代对方的独立行动,否定对方作为“另一个人”的选择权利与价值,这样的“共生”反应不仅难以获得彼此之间的真正理解,而且还容易形成纠结的冲突关系。

  以同理心看待他人,恰恰需要排除“先入为主”的观念,腾空自己,以客观、中立和节制的心态对待事物。尽管我们的看法可能与他人不同,尽管我们并不一定赞成他人的某些做法,但也不能就此判定对方是错的。因为事情发生在“我”身上与发生在“你”或“他”身上是不一样的。因此,同理心强调了出自非主观的存在,以及对他人内心痛苦的彻底接纳。

  同理心以有效倾听为基础,它强调倾听而不是自我表达,核心目标是听懂对方并引发思考,包含五个基本要求:

  ①听懂话语的内容;

  ②感受伴随话语的情绪;

  ③洞悉隐藏在话语背后的深层情感;

  ④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

  ⑤将谈话引向对事物的理解与探索。

  请看下面一段反映同理心的探索性对话:

  来访者:“我心情不好,睡眠不好,医生说可能是患上抑郁症。我该怎么办?”

  咨询师:“嗯,您觉得自己不快乐。能否告诉我您心情不好时的具体感受吗?”

  来访者:“就是情绪低落,甚至是莫名其妙的情绪低落,不知道什么原因。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致,胃口也不好。感觉自己快要崩溃了。”

  咨询师:“那个时候,您想干什么?或者您想到了些什么?”

  来访者:“我想起我的小女儿,她早就生病去世了……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想她,想到她我就控制不住要哭。但是我的大女儿、大女婿都让我别想这个,老伴还说我无病呻吟,认为我有病!”

  咨询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看您呢?”

  来访者:“因为小女儿已经去世15年了,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那个坎我早就挺过来了,也觉得自己不应该老去想那个事情。我也觉得我的情绪不正常,想不通自己怎么啦,不该是这样的。”

  咨询师:“我想知道,到底是您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想到了小女儿呢,还是您想到小女儿然后才心情不好的。这两者是不一样的,感觉一下您再告诉我。”

  来访者:“嗯——,可能是我先心情不好,然后就想她去了。一想到她,我的心情就更不好了。觉得自己活在世界上没有意思,死了算了。”

  咨询师:“也就是说,每当您莫名其妙的陷入情绪低落状态时,就会不自觉地想到已经离开你十多年的小女儿,想到她您就更加伤心了,觉得生活没有什么意义或价值。这说明,不是因为小女儿的去世让您心情不好,而是因为心情不好,您才时常想到小女儿,是这样的吗?”

  来访者:“是的。我自己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咨询师:“您过去常常是这个样子吗?抑郁,伤感,心情不好?”

  来访者:“唉!我过去可不是这样的,可能——。”

  咨询师:“从心理学的角度应该说,一个人陷入情绪低落状态,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找不到原因,但肯定有原因而且有特定的原因,帮助您分析分析现在的生活状态,找到情绪不好的真正原因,是我们的工作。不过我首先需要知道,您的这种情绪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在出现这种情绪的前后一段时间里,或许发生过一些什么样的事情,您的生活状态有过什么样的改变?等等。”

  ……

  为了帮助大家在生活中很好地发挥同理心的作用,阿瑟.乔拉米卡利在《同理心的力量》一书中提出了在沟通中表达同理心的七个重要步骤。

  (1) 使用开放式问句:以“什么?”、“怎样?”、“如何?”等提问,让对方自由而充分地表达,避免交谈只停留在0与1、黑与白、好与坏、对与错、是与不是的二元选项中。这样的提问方式,可以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并拥有一个暂时的空间,不被批判,只有接纳。因此,譬如,当朋友遇到家庭矛盾,我们可以试着询问朋友:“我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你和妻子之间经常吵架?你们之间具体发生了什么?”鼓励对方说出事件的细节和内心的感受。

  (2) 放慢脚步:停顿或者以必要的沉默给对方时间整理思绪,同时也让自己更准确地体味对方的话语,理解、感受对方的存在。

  (3) 别轻易下判断:避免依据自己的主观偏好和态度给出评判。譬如:“原来他也是这种人,真不值!”或者:“可惜他这么能干,竟也逃不出人际关系的陷阱,可惜啊!”批评、教育、道德与价值判断是妨碍同理心的消极力量,唯有保持中立,同时触摸光明与阴暗的两面,才能进入对方心灵。

  (4) 注意你的身体反应:在肢体语言上保持积极的贯注、仿同并与话语协调一致,有利于将同理心的力量发挥到极致。相反,一个心不在焉的手势与表情则可能让对方立即感觉被忽略、被拒绝、被轻蔑,从而失去对你的信任感。

  (5) 了解过去或事情的原委:对事物因果关联的质询,它可以帮助对方进行自我探索,也是我们真正理解对方的重要环节。现在总与过去有关,“了解过去或事情的原委”可以形成连续性和整体性的认识,避免单纯依据我们的主观经验得出结论。理解过往与现今的关联,有助于迅速找到当前问题的解药。

  (6) 让对方说出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当把内心的故事说出来时,我们对一个人的理解将从表面的感官印象进入到内在的心理世界。

  (7) 设定界限:同理心的最后步骤是“设定界限”。记得一个很有哲理的故事:两个迎面而来的人,踏上了同一座桥,对面的来者手里拿着一根绳子,当两人交会时,来者将绳子的一端交给了另一个人,随即跳下桥,对桥上之人说:“我现在是你的责任,你要将绳子抓牢!”桥上之人对此突兀之举深感错愕,一时之间,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半晌,桥上之人对桥下之人说:“这是你的选择,我将绳子系在桥柱上,你自己爬上来吧!”朋友或他人的问题终究得由他们自己去面对,如果将他人的责任视为我们自己的义务,并因此感到焦虑痛苦,那么无论是作为倾听者还是陪伴者,都会一同陷入泥淖。


(南岛/黑风)

Leave a message

关注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咨询预约:028-8608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