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岛,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平台 028-86082166

官方微信 关于南岛
028-86082166

一出“猫”与“老鼠”之间的游戏

管理员 2017-09-24
    浏览:1277
分享到:

  来访者的部分个人背景资料:女、22岁、大学四年级学生,因心理问题不能集中精力于毕业复习与正常生活,不能与同学正常接触交往,独居。在父亲的陪同下,经预约接受咨询面谈。

  来访者:“老师,我来接受咨询是因为我一直不能够专心地学习和考研复习,尽管我知道我必须考研究生。不想毕业后马上参加工作,但我却烦躁不安。”

  咨询师:“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说的自己烦躁不安。”

  来访者:“用一句话说就是‘惶惶不可终日’,好像总在担心什么,很害怕。到底怕什么自己也说不清楚。”

  咨询师:“既然不能坚持学习,那么自己做些什么呢?譬如,昨天或者今天?”

  来访者:“我洗东西,衣服、被子、用具,凡是从学校带回来的东西我都要洗。我害怕接触这些东西……还有书,我就用酒精擦。我现在已经不敢住在学校了,自己一个人在城里租一套公寓。其实您能看出来,我的性格并不内向,过去有很多的朋友,喜欢交际。但我现在连一个往来的朋友都没有了。”

  来访者因不敢接触与学校有关的东西而陷入不安和恐惧之中,出现反复擦洗行为,断绝了与同学的往来并选择独居,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她的学习和生活。来访者外显的问题行为是:①不能集中注意力于学习;②不断地洗涤和擦拭从学校里带回来的东西;③情绪极度不安与恐惧。问题评估的要点是:在这些问题表象的背后隐含的问题是什么,她恐惧什么?她为什么怕从学校带回来的东西?

  咨询师:“我想…我需要对你的情况作更详细的了解,比如说你怕触摸从学校里带回来的东西,想一想究竟担心什么?”

  来访者:“我担心自己会被传染上什么!我在拼命地躲避某种灾难。”

  咨询师:“是怕自己得病还是其他感觉?”

  来访者:“我并不担心自己生病,我只是在逃避某种厄运附着在我身上,一种恶魔!我晚上一个人在房间里,非常怕鬼……。”

  咨询师:“过去接受过精神性检查和诊断吗?还有你对你自己考研究生的想法,为什么不想马上参加工作?另外有一些属于你个人情感方面的隐私问题,譬如你是否在恋爱?”

  来访者:“做过两次精神状况检查,没问题,检查结果我也带来了。我家庭也没有什么精神病发病史…。我想,要是我不考研究生的话,就得回C市(来访者的家乡)参加工作,爸爸已经给我做了安排,但我不愿意就此罢休。我准备考研到外地,最好到北师大…。我现在不想谈恋爱,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

  来访者的情况可以排除精神病,以及因恋爱因素导致对学校的某些人的恐惧。通过这段谈话我们可以确定:来访者并不担心自己会传染上某种生理疾病,而是在逃避某种不好的令人恐惧的命运,这种“无法逃离的恐惧感”是来访者隐含的问题或症状。不愿接受父亲安排的工作而要考研究生远离父母,提示应注意来访者的家庭背景因素。下一步是确定问题或症状的先前事件或诱发事件。

  咨询师:“请告诉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不安和恐惧的?在这之前发生过什么特别的事情或者受过什么刺激?你要知道,这种恐惧感一定是有原因的,一定与你生活中发生的某些事情有联系。”

  来访者:“让我想想…唔…大约一年之前,那时住在学生公寓,我受过一次惊吓,肯定与这件事情有关。”

  咨询师:“是什么吓住了你?”

  来访者:“我不敢说,真的,(变得紧张起来)我现在突然觉得很害怕。(沉默片刻,咨询师等待她继续说下去)其实就是一只猫。”

  咨询师:“你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境,是一只什么样的猫令你那么害怕?你可以放松下来,像讲故事那样告诉我,行吗?”

  来访者:“我晚自习结束回宿舍,一个人走在楼道里,楼道很黑。到了我住的那套公寓门口,正准备开门,突然一只白猫‘噌’地一下跳出来,我转过身去,它死死地盯着我,发出‘喵…喵…’的叫声。我跑进房间,害怕起来。”

  咨询师:“你过去怕猫吗?在这之前曾有过被猫惊吓的事儿吗?”

  来访者:“没有,小时候我甚至很喜欢逗猫玩。其他的猫我不怕。老师,我怕猫,就是这只我曾经见过的猫,我甚至怕接触所有可能与这只猫有关系的人和东西,任何人……,担心他们会传染什么细菌给我。”

  咨询师:“也就是说,你担心那只猫会传染什么不好的东西给你,比如说细菌。你甚至担心接触过它的同学会传染什么给你。这是你要在外面自己租房的原因。即使这样,你的这种恐惧仍然存在,因为你的很多东西,包括书籍都是从学校里带回来的,所以你要不停的洗这些东西。是吗?”

  来访者:“是的。不过我可能不是怕传染上细菌,是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让我害怕,肯定不是病菌。”

  咨询师:“这种东西一定与这只猫有关吗?”

  来访者:“我想……有关系。”

  咨询师:“我赞成你的说法。或许这只猫对你有某种特殊的意义,只是我们暂时还不清楚。你需要的是尽可能真实地回忆当你被猫惊吓时的细节,包括你的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什么。”

  这段谈话有效地揭示出来访者“无法逃离的恐惧” 起因于对一只“白色的猫”的恐惧,并泛化为“对凡是与这只猫有关的人和东西的恐惧”,这是隐含在症状背后的症状。“被这只猫惊吓”是可观察的诱发事件。因为来访者本身并不惧怕普通的猫,因此我们断定这只猫对她有特殊的意义。现在需要确定的是:在对特定的猫的恐惧感中,在来访者的无意识层面,这究竟意味着什么?答案当然要从对这只猫的“解剖”中寻找。

  咨询师:“……现在我们再来谈谈那只猫,你当时看到什么或者由此联想到什么呢?”

  来访者:“我找到了一些线索,那只猫是我们邻居养的,一个快50岁的女人,她的儿子和我同校,他是一位陪读的母亲。”

  咨询师:“你和她有来往吗,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来访者:“看上去身体不好,有病,浮肿病,我们有时会去她那儿借东西,对她没有很深的了解。”

  咨询师:“除了浮肿以外,还有没有印象很深或者对你的情绪有影响的地方。”

  来访者:“她总是很孤独、很苦的样子,对我们比较和蔼。腿上有浮肿,这一点印象很深。因为我妈妈也有这个病。”(来访者第一次联想到自己的母亲)

  咨询师:“现在你能不能告诉我,你当时被那只猫惊吓的时候,有一种怎样的感觉?让你害怕的是什么?”

  来访者:“那只猫的叫声和那种眼神让我恐惧。”

  咨询师:“在它的眼神中你看到了什么?请你试着用几个关键词描述一下那种眼神。”

  来访者:“这只猫有病、绝望、不怀好意,嗯……猫的脸是尖尖的、三角形,眼睛也是三角眼,很可怕!它的毛是白色的,全身都是白色的,只是腿上有一些花斑。”

  咨询师:“还有呢?”

  来访者:“就这些。那种绝望的感觉让我心里直发颤。”

  咨询师:“可不可以这样说,令你害怕的不是别的,而是那只猫眼神里透出的东西——绝望、病态、不怀好意,还有它的颜色、脸型和眼睛。当你刚才说话的时候,我感觉你就像在描述一个人(咨询师有意停顿片刻,观察来访者的反应)。你一再强调你不怕其他的猫,是吗?现在我们假设,如果有另外一只白猫,你会——?” (进一步排除其他可能性)

  来访者:“除非你能证明不是我看到的那只猫,人看动物的时候其实很难分辨它们长相上的差别。”

  咨询师:“清楚了!我希望下次能和你母亲做一次面谈,如果你不反对的话。父亲不来的话也没关系,我从他那儿已经了解了一些情况。”

  来访者”对猫恐惧”的无意识含义是:这只猫病态、绝望、不怀好意的神态是来访者现实生活中恐惧心理的投射。“体验到对某种病态、绝望、不怀好意的眼神的恐惧”是来访者的内隐事件。猫白色的皮毛、三角脸型和眼睛,以及由猫的主人腿上的浮肿联想到自己母亲的病,提示这种恐惧可能与来访者的当医生的母亲有某种深刻的联系。咨询师从来访者父亲那里了解到,来访者是独生女,她的母亲是一位临床医生,父亲中年弃教从商,经营一家小型公司。来访者与父亲的关系疏离、对抗,和母亲的关系比较亲近。在接下来的一次面谈中,咨询师首先和来访者母亲进行了简短的谈话,了解到来访者与她父母之间上演的一场“猫抓老鼠”的家庭悲喜剧,以及父母婚姻状态对来访者的影响,从而揭示了来访者症状的心理根源。

  来访者母亲:“这孩子究竟是什么病?她什么也不对我说。自从她从学校搬出来以后,我们连她究竟住在哪里都不知道?”

  咨询师:“…是你们不想知道还是女儿不让你们知道?”

  来访者母亲:“她回避我们。去年我和她父亲实在找不到她,动用了公安局调查,终于把她找到了,但不久她又悄悄地把房子换掉了,这样的事情已经有好几次了,现在她住在哪里我们仍然不知道。每次她需要钱就打电话给她父亲,父亲开车到这里以后,约个地方接头,把钱给她就回去了。就这样,我们只能迁就她,没办法!”

  咨询师:“她和你们的关系怎样?”

  来访者母亲:“和她父亲关系很不好,不理睬她父亲,再说她父亲也很少回家……其实我不想说这些,我和她爸的婚姻可以说是名存实亡。她父亲自从经商以后,在外面生活作风不检点。差不多有十多年了,他一直和一个女人相好,和那个女人住在一起,连节假日都不回家。我为了抚养女儿,只能委曲求全。孩子只有几岁的时候就这样,我既要上班,又要带孩子,很多时候是带着孩子上班。您知道医院那个环境,总要与细菌和病人接触,孩子很淘气,所以我经常要她洗手消毒什么的,这可能与她现在的毛病有关系。……我的命真苦,不是为我女儿,早就离婚了。孩子不理睬爸爸也是这个原因。”(一边说一边哭泣)

  咨询师:“父亲对女儿的态度呢?”

  来访者母亲:“平时女儿在外上学,他很少回家,只是拿钱回来。只要女儿放假回家,他怕女儿伤心,一般是住在家里,对女儿还是很关心,已经帮她落实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我们希望她毕业后早点回来就业。”
  咨询师:“长期承受情感上的欠缺和压力,又要抚养自己的女儿,是很不容易的。女儿说你有浮肿病,是吗?”

  来访者母亲:“哎!这是多年的老毛病了。说实话,女儿对我很关心,只要一听说我生病就急忙赶回来看我。”

  咨询师观察到来访者的母亲有着一张三角形的脸,神态悲苦忧伤、面容消瘦,对生活充满了绝望与愤怒。接下来是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单独谈话。

  咨询师:“从你对那只猫的描述中你想到了什么人?或者你告诉我,你真正恐惧的是什么?…和你母亲谈话以后,我想到一些东西(沉默),要我告诉你吗?”

  来访者:“不!(声音低沉缓慢地)我想我真正害怕的是我的母亲,害怕重蹈母亲的命运,还有父亲嘲讽的眼神…。我母亲总喜欢用‘生病’和‘去死’来威胁我,让我回去看她,可我急急忙忙赶回家,通常会发现她其实什么病都没有。我不知道自己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我无法抗拒,我只能选择躲避。所以,我惶恐不安。”
  ……

  至此,症状评估告一段落。来访者的症状源于一个最基本的内心冲突不能得到解决,即:一方面在父母的婚姻关系中体验到母亲的不幸与痛苦,因而对母亲充满了同情和怜悯;另一方面,母亲当感到孤单无助的时候,习惯于用痛苦操纵来访者的情绪,从自己的女儿身上获取安慰,让来访者不堪忍受。这个在母女之间反复上演的“舞蹈”一次一次突破来访者的自我防线。随着来访者的年龄增长,重建自我防线成为人格发展的必然要求。因而,这种“逃离受难的母亲,逃离父母不幸婚姻的阴影、以及父母对她人生命运的掌控” 成为来访者无法实现的无意识愿望,构成长期的内心冲突。这种心理冲突通过一个有趣的投射和替代,转化为对猫的恐惧,并逐渐泛化为“反复擦洗自己从学校带回的物品”等症状。来访者的疾病获益是:通过对症状以及对症状的关注,巧妙的回避了真正的问题——无法驱逐的父母婚姻的阴影、无法改变的不幸的母亲的命运、无法反叛的父母对自己命运的操控。症状的成长性根源显然植根于长期陷入混乱的家庭关系……。

                  

       ——摘自向程《有效的面谈者》一书(2006年9月四川大学出版社)

Leave a message

关注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咨询预约:028-8608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