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岛,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平台 028-86082166

官方微信 关于南岛
028-86082166

投射认同机制与容器

管理员 2018-01-18
    浏览:3683
分享到:

  投射认同是克莱茵晚年引入的一个概念,最终由比昂发展、丰富并确定,并在后来的克莱茵学派理论中成为一个核心概念。投射认同机制是客体关系理论中最重要的治疗性概念,它是分析治疗的病理学与治疗学的基石,也是对某种较为普遍的人际互动现象的描述。

  什么是“投射认同”?投射性认同意指儿童把自身无法处理的原始野蛮的愿望或焦虑等“贝塔元素”投射给母亲,母亲通过“阿尔法功能”,容纳、保留、吸收,并消毒(或阻遏)这些被投射进来的“贝塔元素”,以一个有序的、可容忍的形式返回给儿童,儿童通过一个再次摄入、认同过程,将这些自己当初投射出去、并被母亲的阿尔法功能加工过了的元素,内化为自己的人格元素,进而形成儿童的自我(self)心理结构。这样的过程重复进行,最终完成对于儿童内心世界和心理现实的塑造与整合。

  不过,上面描述的是一个正常的、理想的母婴互动过程。实际上,许多母亲并不具备“阿尔法功能”,她们无法容纳、保留、吸收、消毒儿童投射出来的“贝塔元素”。譬如,儿童哭闹不止,并对母亲表达不满与愤怒,许多母亲就会表现出焦虑、愤怒、沮丧甚至出现情绪崩溃。儿童通过对这一焦虑、愤怒或濒临崩溃的母亲形象进行认同,就会产生进一步的不满与愤怒,甚至感到恐惧,如此循环往复,儿童不断内化这个“坏妈妈”形象,成为客体或自体表象的一部分,并对其产生负性体验,从而形成一个不良的自我心理结构。

  投射认同机制的运作包含健康和病理两种过程,其中,病理性的投射认同过程在成人生活中也极为常见。譬如,在一对成人关系中,投射者往往在对方身上看到那些闪烁着的自己身上的某些特质,而这些特质正是自己的意识所不可接受的,于是投射者通过施加一个人际压力(往往是无意识地以混淆了彼此人格边界的方式来认定对方),迫使对方承认自己有这个特质,并(帮助投射者)把这种不可接受的特质表达出来,以此加深对这一特质的排斥、拒绝和厌恶,这就完成了一个投射认同循环。其结果是加重了投射者内心的分裂。

  由此可见,投射认同包含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心理及人际互动过程:

  (1)投射过程:投射者在被投射者身上发现了自己的意识或超我不可接受的某种特质。这一过程通常是无意识相遇,而不是投射者的有意识运作。

  (2)现实影响:投射者施加被投射者某种人际压力,迫使对方接受投射者对这种特质的认定。

  (3)内摄认同:被投射者迫于人际压力,摄入投射者投射给自己的“贝塔元素”并做出反应,释放、表现或接受这种人格特质,并反馈给投射者。

  (4)认同过程:投射者经由被投射者的反应,认同并进一步内化被投射者反馈回来的元素(可能是经消毒加工过的阿尔法清洁元素,也有可能是没有加工的有毒元素),堆积形成内部自体及客体表象。


tousherentong.png


  就分析治疗关系而言,因为那些原来不被接受的自我特质通过具备阿尔法功能的、健康的、治疗性的关系得到释放和表达,于是当事人回收、接纳了投射出去的自身的成分,分裂或潜抑等防御则被减缓或解除了。

  投射认同过程中,被投射者(内摄认同者)的反应是否具备“阿尔法消毒功能”是决定投射认同结果的关键。正常的母亲通过“阿尔法功能”,接纳、保留、吸收,并消毒(或遏制)这些被投射进来的“贝塔元素”这一过程叫做容纳过程,母亲也因此被称之为儿童的容器。一个精神分析师与一位患者,如果重复了上述过程,我们也称这位分析师是患者的容器(container),而患者则被称之为被容纳者(contained)。

  因此,所谓精神分析的本质,就是治疗师作为一个容器,通过摄入性认同,接受并加工患者投射给治疗师的无法忍受的心理内容,将其转化为清洁的养育性元素,返还给患者并被患者接收,以此减弱患者的自我分裂(割裂),促使其进行自我整合。在分析关系过程中,这种过程不断重复,使患者的内心世界发生改变,致使分裂过程停止和消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治疗师作为具备“阿尔法功能”的容器所进行的转化加工是治疗的关键。否则,投射认同就有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

  投射认同呈现了一个有趣而常见的人际现象:在投射认同中,投射者通过现实影响,无意识地引发了另外一个人在某些方面和他一样的想法、感受和体验。但是我们需要看到,如果没有投射认同的接受者(治疗师)的相应的内摄认同,就只是投射这一单向过程,而不会有成功的“投射-认同”这个循环。

  在分析治疗关系中,强调投射认同的人际特点和治疗师的内摄性认同,就意味着不能把治疗关系中出现紧张与冲突的责任简单地归于患者。治疗师在面对患者的投射认同时,经常会简单的把自己的情绪反应归结为来自患者的投射,从而防御自己去认识自己人格的原始性和病理性成分。譬如治疗师说:“我感到愤怒是因为患者的言行让我感到愤怒!”;“患者沉默了20分钟,在他沉默的时候我感觉到很愤怒,根据投射认同的原理,我知道这个患者的沉默是在表达他对我的攻击性”。这些理解有可能根本就不是事实。

  首先,投射认同的功能在于让患者经历“防御-适应-沟通-解除防御”的心理发育过程,它能够弥合分裂,促进自我整合。譬如,在治疗关系中,患者的对治疗师的排斥也是一种沟通意图。其结果究竟是沟通还是排斥,这取决于治疗师能不能有效处理被排斥的材料,并获得沟通。

  其次,虽然投射认同有沟通和适应的功能,但这是一种原始的沟通形式和成熟的沟通是不一样的。分析治疗师面对患者的投射认同时,要避免去分析,更不是去赞美这种沟通形式,而是以自己作为容器发挥其容纳、保留、吸收和消毒功能,利用自己的体验来理解、推测、澄清患者的内心世界,从而达成帮助患者的目的。

  在面对患者的投射认同时,治疗师需要有足够的技术灵活性,面对自身问题的勇气,以及处理自己情绪问题的能力。其中最难的便是治疗师不得不面对自己人性中的“邪恶”成分,正如温尼科特在其论文《反移情中的恨》所言:“治疗师必须忍受紧张,这也许要持续很长一段时期,而不能企望患者知道他在做的所有事情是什么。要做到这一点,他必须能够察觉到自己的恐惧和仇恨,因为他处于一个还没有生下来或者才生下孩子不久的母亲的位置上”。

  需要说明的是,英国的客体关系理论家们通常将投射认同机制看作一个有“正常”和“病理”两个方面的人际现象,是一个从健康到妄想的连续统一体,并将其与反移情及治疗性过程相关联。但在康伯格那里,投射认同几乎总是一个精神病的或边缘性的现象。追究技术上的本质,康伯格的理论认为,分裂是比压抑更原始的防御机制,而压抑被认为是典型的更高层次的神经症状态。也就是说,尽管投射认同机制普遍存在于早期母婴互动中,但对于成人而言,它并不是一个必然的人际互动过程。


(南岛/向程)

Leave a message

关注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咨询预约:028-8608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