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岛,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平台 028-86082166

官方微信 关于南岛
028-86082166

自恋性伤害与自体缺陷

管理员 2018-02-16
    浏览:18722
分享到:

  在婴儿的感知世界里,自体之外的一切,包括母亲在内的每一个人或每件事物,乃至整个外部世界,都只是婴儿自体的延伸并服务于自体的存在,它们与婴儿处于共生或半共生(相对共生)状态。如果,婴儿自体遭遇任何挫败,其中包括“被分开”的断裂体验,就会被感受为这个完美世界里的一个瑕疵,这个瑕疵被海因兹.科胡特称之为“自恋性伤害”(narcissisticinjury)。

  自恋性伤害会引发一种永不停息的愤怒,但婴儿却无法体认或指认出该侵犯者是和自体各自分开的,即不能将其体验为是一个“我”之外的客体或对象的图像。因此,该“侵犯者或敌人”被体验或延伸为自体的顽抗不驯的一部分,这个过程被描述为“吞噬性内化”过程。顽抗不驯的部分会导致自体的严重焦虑与恐惧,因此它会进一步遭致婴儿(或临床中的自恋病人)的强力意志控制,而用于控制的主要手段是分裂机制。如此,病人会继续在与自体客体的关系中投射顽抗不驯的部分并遭遇挫败,譬如,哭闹不休的婴儿会让养育者处于焦虑甚至崩溃的情绪状态,如此循环往复,将继续加重婴儿不满足的愤怒。这一过程也类似于心理动力学的“强迫性重复”过程。

  其实,婴幼儿因不满足而产生自恋性愤怒,并非和他们的发展阶段不相称,也就是说,这是正常的发展事件,问题在于作为养育者的母亲如何应对。但是,如果婴幼儿在这个阶段被卡住了,自体没有被父母镜映且没有和剩余的成长自体整合一起,而是持续性地分裂,那么某些经验和行为就会显示出愈来愈不适切和病态。

  与自恋性伤害相关联的病态经验,至少有四种常见的形态或情形,即:缺乏刺激的自体、过度刺激的自体、断裂的自体、未分化的自体。

  1.缺乏刺激的自体:养育者是一个冷淡或冷漠的自体客体,她对婴幼儿缺乏积极关注、镜映及情感支持。由于自体客体缺乏对自体的基本响应,自体也就缺乏生机活力,个体将是索然无味且没精打采的,他们孤独、沮丧,缺少生活兴致,觉得世界是冷淡而悲凉的,并长时间生活在自我想象的世界里。刺激不足还可能导致患者借助于“性成瘾”来增加自体对刺激的感受,维持自体正常水平的兴奋。当自体无法从现实环境中获得刺激时,个体处在某种危及生存的“死寂体验”中不能自拔。孩童则可能会借助于撞头、强迫性手淫、各种成瘾行为等举动来和痛苦的死寂感抗衡,成人则会试图借杂交、赌博或某些其它强迫性成瘾行为来刺激自体,掩护那空虚的、丧失的沮丧情绪。

  2.过度刺激的自体:养育者是不良刺激的主体,是惩罚、敲诈、诱惑或控制性情绪及情感互动的策划者,他们作为“自体客体”,与婴幼儿的互动是压抑的、紧张的、过度的、胁迫的及令人疲惫的,常常无法让自体处在自发的体验中。长期处在这种不良的恶性刺激中,可能导致个体无法忍受任何哪怕是善意的刺激和响应,敏感于人际交往及一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并对人际亲密关系怀有渴望与拒绝的矛盾或分裂体验,严重时会导致个体逃避创造性的活动或回避理想化的人物的压力,或者以强迫性仪式行为或多种抽动行为来抵御外部世界对脆弱自体空间的侵袭。如果恶性刺激导致自体的负荷过重,可能造成敌意、妄想等症状。

  3.断裂的自体:这里的“断裂”指母婴关系出现不恰当中断,包括过早地、突然地和母亲分开,或被不具备替代养育功能的人养育。母婴关系断裂是导致人格结构性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它迫使个体转换到刚出生时的那个原始古老的心理结构状态。断裂则被个体体验为一种与外部世界“分开来”的感觉(asense of comingapart),它是一种自体空间连续性的丧失,或是一种可能出现在“虑病性焦虑”的连续性的丧失,并以“抑郁”和具有悲剧色彩的“疑病性抱怨”为主要情绪及行为特征。母婴关系的断裂可能导致自体处于崩解的危险中,患者可能通过“疑病”来抵御自体的崩解。孩童可能借助于“生病”来或“躯体性退行”来赢得别人的关注、镜映和温情,成人可能被描述为一位渴求与理想对象完美融合的人,他们渴望某人作为一个自体客体存在并与自己保持“随手可及”的关系,以确保那被挨饿自体得到喂养。这类渴求融合的人往往被迫展现或奉献他们自身以赢得别人的爱,或者以“虑病性沉思”以唤起他人的注意和怜悯,以便对抗内在自我的匮乏。由于匮乏的自体以及模糊的、流动性、混乱的自体界限,导致他们在分辨自身的想法和感受与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时,会遇到困难,从而找不到自我或主体感。这便是依附型人格的心理基础。

  4.未分化的自体:如果养育者始终维持与孩子的充分镜映关系,并过分夸耀、满足、保护和控制自体的发展,导致自体丧失独立性与人际边界,则会出现未分化的自体。未分化的自体是溺爱的产物。某些自恋人格障碍患者,他们可能是渴求赞美,寻求可欣羡自己权能或美丽的人。只有当他们和这样的欣羡者(自体客体)在一起时,才能感受到自身是有价值的、有能力的、完美的,甚至无所不能。这是因为他们一直处在自体客体的“即时响应与满足”中,他们内在的空虚无法轻易填满,内在的狂妄自大无法得以实现,来自他人的赞美始终不能达成自体的真正满足,于是他们渴望进一步赞美和镜映,那怕是显而易见的恭维。但是,渴求镜映的需要会要求继续拥有更多的欣羡者。与断裂的自体相似,他们对他者的感受仍是将之感受为自身的一部分,因而在人际互动上缺乏边界。这是自我中心型人格的心理基础。

  无论是断裂的自体还是未分化的自体,无论是缺乏刺激的自体还是不良刺激的自体,一个人在婴幼儿母婴二元关系中形成的这些人格异常,只要在当下现实的生活中持续性地遭遇镜映、刺激、合并或融合上的挫败,他们就有可能转换成为一种相反的、具有典型防御意味的人格障碍,即“逃避接触型人格”。这类人通过畏避人际交往或社会接触,以否认自己对他者的强烈情感,或者避免自己体验到不被响应的失望和恐惧,或者以此避免被别人摧毁。


(南岛/向程)

Leave a message

关注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咨询预约:028-8608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