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岛,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平台 028-86082166

官方微信 关于南岛
028-86082166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事件(应激源)之间是什么关系?

管理员 2020-04-07
    浏览:1316
分享到:

  经历2008年的5.12大地震、4.20雅安地震以及“2020新冠疫情”后,人们对“心理应激”有了更多了解。应激障碍是指一组由环境中的灾难事件引起的异常情绪和行为反应,它通常由一个现实的灾难事件(又叫“创伤事件”)引起,其后果是各种各样的异常情绪反应或精神障碍,统称“创伤后应激障碍”。

  一般来说,人们倾向于将“应激障碍”的各种症状反应归因于灾难事件本身,而忽视隐藏在灾难事件表象下的个性心理根源。实际上,面对同一场灾难,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应激反应。一些人经历短暂应激之后就能恢复正常,另一些人则可能因此陷入慢性的、持续性的应激性症状中,并感到痛苦或焦虑不安。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产生,是由“灾难事件”和“个人心理症结”这两个因素同时决定的。

  对于地震后出现在我们自己身上或亲友身上的各种异常情绪和行为反应,我们不能仅仅从地震灾难的角度来理解,而应该从“事件”与“心灵”两个方面来评估问题。

  有一位32岁的职业男性,在5.12震后的3个月之后,仍然被关于“地震、亲人”的噩梦所困扰,以至于不能正常工作。他梦到“母亲在地震中严重受伤,被压在废墟之下,生命垂危”,常常从梦中哭醒。回忆梦境,他深感自责:“难道我期待再来一次地震?难道我希望母亲出事?”因为他的母亲在地震中并没有遇难,而是安然无恙。

  于是他找到精神分析师,对这个重复出现的梦境进行了分析。分析工作发现,梦者真正关注的并不是地震,而是母亲和他的关系。他告诉分析师,在5.12地震发生后,他立即奔赴都江堰寻找母亲的下落,由于当时十分混乱,他费尽周折,连续找了三天三夜,才在一个居民安置疏散地街子古镇,将60多岁的母亲找到。看到母亲安然无恙,他总算放下心来。其时,母亲正在一个露天的茶庄和一帮老人一起打麻将,见到万分焦急的儿子时,母亲一边打麻将一边转过头来,淡淡地说了一句让他至今都难以释怀的话:“你急啥子呢!我一点事儿都没有,你还是自己回去工作吧。”听了母亲的这句话,他转身离开了母亲,投入了抗震救灾的洪流中。

  三个月过去了,地震的阴影一直在梦中困扰着他。显然,他没有“想让母亲遇险受伤”的主观愿望,但这个噩梦却一再出现,因此觉得自己不孝,十分愧疚、恐慌。

  分析过程中得知,原来这个家庭中,梦者的父亲英年早逝,他有母亲,还有一个已经结婚生子的姐姐和在外省工作的小弟。母亲性格乐观、独立而倔强,一个人生活,平常与姐姐和姐夫关系较近。梦者在单位上工作踏实认真,很受领导器重但职业压力较大,自结婚后便住在成都主城区,很少回都江堰看望母亲。不过梦者告诉分析师,他从小到大隐隐觉得,自己在母亲心里“不重要,是个有我不多无我不少的角色。”通过分析讨论梦者终于明白:这个反复出现的噩梦,只是在用一种看似荒诞的方式表达他内心当中一个合乎情理的愿望,那就是:“我希望母亲需要我、关注我、看重我……我多么希望母亲接受我为她做点什么啊!但母亲坐在麻将桌旁的那句看似平静的话,却拒绝了我的一片心意……如果灾难重现,我将会努力实现这一愿望……我想也许只有母亲真的在地震中受伤了,我这个儿子才显得重要!”

  这个与灾难事件有关的真实故事,提示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去理解地震、瘟疫这样的灾难事件会给人的心灵造成怎样的创伤与深远影响。对于许多的人来说,那些曾经经历的刻骨铭心的灾难,不仅是一种创伤记忆,也是当事人心理情结、家庭危机、亲子隔阂的诱发事件。灾难不仅让人们变得理性而坚强,而且告诉了人们更多的关于生命、爱的意义与价值。


(南岛/向程)

Leave a message

关注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咨询预约:028-8608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