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岛,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平台 028-86082166

官方微信 关于南岛
028-86082166

邯郸校园霸凌悲剧:青少年犯罪低龄化的反思

熊江伟 2024-04-06
    浏览:57
分享到:

2024年3月10日,河北邯郸发生了一起震惊社会的校园悲剧,三名中学生对一名13岁的同学小光实施了残忍的杀害并埋尸。这样的恶性事件不由让我们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促使我们思考怎样做才能对对相关事件进行事前心理干预,预防和杜绝悲剧重演。


青少年恶性犯罪的心理成因


首先可以断定的是,涉案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主要是人格方面的缺陷,伴随情绪和行为上的异常。譬如抑郁、焦虑、人格缺陷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他们无法正常处理情绪和人际关系,从而在压力或内在负能量释放中作出极端伤害行为。


从青少年心理发展视角,我们至少可以从3个方面来看待此类青少年的犯罪行为:


A、生理发展与心理发育不匹配:13岁正处于青春期的门口,而青春期作为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具有生理发育很快,心理状态混乱的特点。生理上的快速变化导致了身体的逐渐成熟,攻击性爆棚,但心理上的成熟节奏却跟不上生理的发育,构成了生理成熟与心理不成熟之间的严重不协调。这种不协调是他们情绪与行为失控、实施犯罪行为的一个内在心理因素。


B、心理发育迟缓与身心二元冲突:在心理上,青春期的青少年正从幼稚转向成熟过渡,如果心理发育迟缓,与青春期生理能量不匹配,则可能带来自我认同混乱,规则认同失败,严重时会导致行为失控。从案情披露的资料看,这些犯罪青少年他们普遍缺乏行为自控能力,在认知和行为上均表现出某种幼稚性,甚至符合边缘人格的行为特征。


C、心理匮乏及对原始攻击的享乐:未成年人犯罪中屡屡出现的伤害行为,具有“非工具”、“非目的性”特征,也就是说,他们并不是基于竞争的需要,也不是为了获得其他现实的“好处”,之所以要去伤害他人,是出于心理空虚、无聊,而采取了某种原始的攻击。这种攻击和伤害行为,好比早期儿童对幼虫、小动物的伤害,虽手段残忍但却全然不自知。他们在虐待同伴的过程中获得快感,并且享受因他人痛不欲生所带来的满足,以此填补内在的空虚与身份的缺失。


需要一再强调,心理发育是否成熟,与个体所处的养育环境密切相关,“环境”因素在个体行为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环境因素关涉家庭暴力、单亲、忽视、冲突、溺爱、亲子断裂、歧视、虐待等诸多关键词。儿童青少年的很多极端案例一再提示我们,需要以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教育环境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A、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良好的教育方式以及来自父母的正常监护,有助于培养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过于放纵或者反之过于粗暴的教育方式,都可能影响子女的正常成长。不当的管教方式,如溺爱+简单粗暴,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异常行为。这一过程中缺失的往往是来自监护人的爱与情感支持。


B、家庭结构缺陷的影响:留守家庭、单亲家庭等结构性缺陷,导致家庭教育特别是规则教育功能被大大削减,许多孩子处于无人管教的放任状态,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指导和支持,缺乏约束和管控,内心缺乏敬畏,从而增加了他们犯罪的可能性。


C、父母人格及行为缺陷: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家庭成员的示范作用。父母的攻击行为和言语表情都会对儿童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和行为产生直接影响。这意味着父母的行为模式、态度以及与孩子的沟通方式都可能是青少年犯罪的习得性因素。


D、家庭的规则教育失败:遏制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心理前提,是父母向孩子传递行为规则,并促使孩子将这些外在规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但是遗憾的是,不少青少年遭遇的是规则内化失败,他们无一例外都是不受管束、不服管教的“熊孩子”,这种心理状态可能导致他们采取反社会的破坏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是青少年低龄犯罪的一个严酷现实。


E、学校的情感沟通缺失:应试教育,决定了教育的动机或目标与儿童青少年人格健康成长之间存在不匹配,甚至严重偏差。学校和社会的关注点仍然是学习和升学,很少关心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并做出有效的干预。特别是对于“问题学生”,学校和社会对他们也放弃了正常关注、引导、教育与约束,他们的同伴友谊常常受到无端干涉,师生互动很少聚焦于他们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普遍的现状是,学生心理辅导流于形式,没有形成家庭、学校、专业机构三位一体的心理干预机制,这种状况造成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存在诸多的空洞和盲区。


从更广泛的社会环境考察我们发现,涉案学生可能生活在一个容忍甚至鼓励暴力的环境中,不管是网络自媒体的影响,还是同伴的压力和聚合作用,都让他们逐渐形成了错误的道德观念和偏执狂妄的认知和行为模式。这些因素极可能迫使一部分青少年参与霸凌,以避免自己成为下一个受害者。在不少的临床咨询个案中,不少学生来访者表达了这样的困惑:自己因为害怕而不得不加入施暴者的行列。


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在1961年做了一个波波玩偶实验。实验中,儿童产生了因模仿成人模特的攻击而采取了攻击行为,这表明青少年可能通过模仿学习儿强化使用暴力。这一实验让我们明白,无论是同伴之间的互相模仿,还是来自自媒体网络的影响,都极大可能让孩子不加辨识地学会对同伴施加暴力。


避免霸凌伤害,我们该怎么做?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邯郸校园霸凌悲剧是教育失败的一个恶果,其背后有相当复杂的成因,需要以个案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我们不禁从临床心理角度思考:作为父母监护人,他们应该怎么做?学校和社会可以做出怎样的努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尽最大可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呢?


1.开展普识性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全社会特别是学校及相关教育机构对儿童青少年成长及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是预防和控制此类恶性事件发生的社会基础。无论是中小学教师,班主任,还是社会公众,都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待儿童青少年个性发展和行为问题,而不是仅仅从文化角度进行理解。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点应放在儿童早期养育和个性养成的一般规律方面,同时兼顾学生情绪管理、同伴交往与校园校风建设,构建和谐的儿童青少年学业生活环境。


在学校,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和案例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识别不同的情绪,提升学生的共情心和悲悯心理,学会以健康的方式表达和释放自己的攻击性,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


例如,中学可以开展情绪管理周,安排心理专家到校进行心理讲座和心理团体辅导,帮助学生识别情绪和健康地表达情绪。我曾经到米易县的一个小学参加过团体心理辅导支援活动,通过游戏,我安排班级里的“小霸王“小强和小弱一起完成了一个挑战任务。通过同伴合作,小强意识到小弱也有自己的长处,两人的关系得到了改善。


2.提供专业的学生心理辅导和家庭治疗


学校应配备专门的教师岗位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工作,重点是早期发现和专业机构的及时介入,而不是把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交由一位专职心理辅导老师来做。学校心理健康和心理辅导的主要职责,是处理学生的同伴交往,促进学生、家长与专业心理机构之间的衔接沟通,为他们提供适时的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和危机干预等专业服务。


也就是说,学校的工作是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及时发现并进行初级干预。深度心理干预的专业服务,则要交给心理咨询专业机构来做,形成学校、家长、专业机构“三位一体”的心理干预模式。在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过程中,应大力发展“系统家庭治疗”专业干预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把学生的情绪与行为问题放到家庭系统当中予以考察,并通过对家庭关系、家庭结构的干预,达到改善子女人格及行为的目的。其中,父母的介入并系统接受心理专家的帮助,是确保学生心理辅导获得良好效果的保障。


3.通过家庭教育指导,提升父母的心理素质


重要的问题是教育父母!通过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讲座,教育家长如何掌握科学养育的规律,如何构建良好的家庭氛围,如何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遵守规范。一句话,要提升家长的心理素质和教育能力,否则,针对儿童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就是一句空话。


家庭教育指导的关键,不是观点分享和个人经验传播,而是基于心理及教育科学原理的具体指导和措施落实。这就需要心理和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士与家长建立畅通良好的沟通渠道,适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一个好的经验是,由学校来组织安排家长参加针对性极强的心理健康讲座,将有利于家长将学到的理论和方法转化为具体的家庭养育行为,改善学生的家庭环境。鼓励家长多参加心理讲座,并鼓励家长多反馈在家庭内部的实践和变化情况,也有利于形成一个家庭和学校的一个联动结构,对学生行为问题提供更高效预警和干预。


4.改善自媒体环境,强化青少年犯罪的法律后果


作为社会,要教育学生识别和批判媒体中的暴力内容,提高他们的媒体素养。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和媒体,避免过度接触不良信息。与此相对应的,是家长和学校应该切实了解掌握学生在媒介平台上经常关注的内容,并加以正确引导。最糟糕的情况是自媒体平台的算法比你还了解你的孩子,这其实是很悲哀的。


同时,建立一个支持性的社区网络也至关重要,包括受害者家属支持小组,利用社区资源如宗教团体和慈善组织提供情感支持,等等。这些都是帮助家长在心理上与受害者告别和表达哀悼的重要方式,也是一种社会警示。


对于校园霸凌的法律干预,特别是对法律后果的追责,是有效预防与处置低龄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方面。未成年孩子犯罪,家庭教育负有第一责任,父母及监护人是第一连带责任人,必须在法律上承担后果。要让全社会相信,“未成年”不是犯罪行为的庇护神,社会正义和法律公正,才是构建稳定和谐的规则基石。


在深入探讨了邯郸事件背后的复杂心理和社会因素后,我不禁感到心情沉重。这不仅是对一个年轻生命的哀悼事件,而且也是我们对社会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的反思。作为心理工作者,我深知每个家庭的悲剧都在敲响社会的警钟,提醒我们必须更加努力地去理解、预防和治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提供专业的帮助,更要传递出同理心和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的努力,给予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灵魂一束光,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让他们感受到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们也从不孤单。让我们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安全和幸福,为了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未来而携手前行。


(熊江伟:南岛心理咨询师,周四小组第20期成员)

Leave a message

关注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咨询预约:028-86082166